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朱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朱熹(1130—1200)陆九渊(1139—1192)为同时代的两大学者,泰山北斗,秀出群伦。朱熹所谓“南渡以来,八字着脚,理会着实工夫者,惟某与陆子静二人而已!”(《象山全集》卷36)朱陆之间在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上,互见奋激,如冰炭之不相容,而私情方面则彼此尊敬、互相敬慕,反映了一代学人的心态与风貌。现就其有关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方面的争论简评如下。  相似文献   

2.
朱熹和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两大著名哲学思想家,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山心学之体系,二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陆思想在哲学性质上同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前者主张“理本气末”,后者主张“心即理”,虽然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者,但他们之间在哲学问题上却存在着意见分歧。朱陆之间的论争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二者在治学问题上展开了辩论,实际上就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第二次是朱陆之间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的辩论,实质上也即是本体论的争论。虽然二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非常激烈,而结果仍然相持不下,以各执己见而告终。朱陆之争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大哲学流派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鹅湖之会,抑还是往来书信之辩都充分暴露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本文试就朱陆思想差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3.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佛教各派都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主要表现为“心”。佛教在哲理上优于儒家。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采他之长补己之短,批判地继承了佛学思想,主要是华严宗思想的成就,本着力于探讨佛教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以透视程朱理学如何与佛教“联姻”。  相似文献   

4.
南宋中期,朱熹创立的朱学和陆九渊创立的陆学,是学术界两大学派。他们利用书院,建立门户,传播学术,影响之大,延及几代。陆九渊的象山精舍在南宋与白鹿、岳麓、丽泽齐名天下。全祖望说:“予尝考其始终,盛衰、兴废之详,有北宋四大书院,有南宋四大书院。……自金源南牧,中原扳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菜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鲒埼亭集外篇》卷四十五)四大书院,各具特色。特别是陆九渊,他在象山期间是陆学最为昌盛的时期,黄宗羲说:“陆子之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藉者至数千人,何其盛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李绂也说:“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今考其姓  相似文献   

5.
湛甘泉对程、朱的批判和改造,主要表现在对“理、气”关系上纠正了程、朱把“理气”、“理欲”分为二事的说法,认为两者是一体的,是“心”的不同表现,而非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别,把传统理学关于“心统性情”、“体用一源”的理论,引向了心学的范畴。在“知、行”的关系上,湛氏则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于是调和并解决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知、行”问题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分别代表不同的理学学派,哲学观点不同导致其治学理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治学宗旨,“明天理灭人欲”(朱)与“明理”、“立心”、“做人”(陆)相对立;为学路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对立于“道不外索”、“明复本心”:治学之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分歧;读书方法上,“解字”与“求血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仁宗皇祐末(公元1054年)毁于兵火。一百二十五年后,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由朱熹兴复。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讲:“自金源南牧,中原板荡……岳麓、白鹿以张宜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各家之徒偏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朱熹兴复或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纠正程、朱理学“理、气分立”和理欲对立的观念;批判陆、王心学,“销行入知”的“知行合一论”;宏扬用敦颐、张载“气性合一”和“以诚论性”的哲学,把宋明新儒学的性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南宋婺州(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他与朱熹、陆九渊为友,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四月江西信州(上饶境)鹅湖寺朱陆学术争异大会的发起和主持人。吕祖谦屏处东阳武川时,而从其游者众。他说:“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渐成篇帙”(原序),共二十五卷,名曰《左氏博议》。是说《左氏博议》是为诸生课试而作也。吕氏之所以将“胸中所存、所操、所识、所  相似文献   

10.
理学与禅学     
宋代禅宗,义理发挥殆尽,而开始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儒士参禅,援禅入儒,赋予儒家学术新生命,构建起体大思精之理学。其开山者周敦颐以“无为之诚”,“无念之静”,阐述儒学;程门以“不动心”固其心志,以禅理而立易理,为理学开启发展之路;朱熹抑杨并兼容禅学,确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陆象山于谢、张之后,标出“心即理”的命题,以一心涵盖天理,实为禅宗思想对儒学长期渗透的结果。总而言之,宋代儒学之新也就新在禅学,其新兴之根也就在禅宗!  相似文献   

11.
南宋教育家陆象山曾说:“教育有本未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象山全集》第七卷)这是说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已相当丰富,在求学的过程中应当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暂时还不急需的。在获取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做到一步一步地学,不可超之过急,以免造成知识的残缺不全。这就是古人对“循序渐进”的理解。在现代教学中,“序”是指的“规律”,就是说无论是教和学都要遵循一定的规  相似文献   

12.
“鹅湖之会”是吕祖谦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起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这件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极有光彩,极有意义。”(梁启超:《儒家哲学》)究竟如何看待这次辩论会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是“理学心学两大潮流之交汇”。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鹅湖之会”是朱、吕(祖谦)陆三家之会。  相似文献   

13.
“鹅湖之会”是吕祖谦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起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这件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极有光彩,极有意义。”(梁启超:《儒家哲学》)究竟如何看待这次辩论会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是“理学心学两大潮流之交汇”。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鹅湖之会”是朱、吕(祖谦)陆三家之会。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宋代以后,社会上州县学校纷纷兴起,书院林立,私人讲学之风也大为盛行。加之宋代思想言论相对自由,学术民主空气比较浓厚,各家学术思想均可共存发展。“宋乾淳以后,学派分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15.
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关系一直是宋明儒学所讨论的重点问题,也是程朱与陆王的重要分歧之一,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孙奇逢则试图通过“读有字书,要识无字理”,来弥补这种支离关系。孙奇逢一方面把经与理看作是体用关系,理为体,经为用;另一方面他把读书与明理解释为知行关系,即读书为求知,躬行为明理;同时,孙奇逢还将此作为会通朱王的一种方法,试图在知识与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以解决朱王后学之弊。  相似文献   

16.
薛瑄(1389—1464)是明代前期著名理学家。他和王阳明(守仁)分别代表的学派,构成明代理学思潮两大重要流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提要》)这样写道:“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而朱之传流为河东,陆之传流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卷五十八)又说:“明河东一派,沿朱之波,姚江一派,嘘陆之燄,其余千变万化,总出入二者之间,脉络相传,一一可案。”(卷九十四)这大抵是符合实际的。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意识形态领域朱学占据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最著  相似文献   

17.
朱陆理学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展开的 ,而焦点却在“心”上 ,为了调和朱陆之间的争执 ,吕祖谦出面约请朱陆到鹅湖寺进行会讲 ,希望通过讨论争辩 ,达到两家思想的统一。“鹅湖之会”后朱陆两家观点 ,仍未达到“会归于一”的目的 ,但这次论争活动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周秦及宋明先后辉映。宋明儒学,上承孔孟成德之 教,融贯儒释道三家之学,更臻于精微。以两宋来说,北宋诸儒,远绍儒家经典本义,讲天道、诚体,而归宿于孔 孟的仁义与心性;南宋干淳以后,学派三分,就是朱熹、陆九渊与吕祖谦之学。三家同时,但是不相合,就广义 的思想渊源来说,朱、吕、陆三家同出伊洛,而朱熹承受小程的规模,又融合周敦颐、张载等人,主"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集两宋理学的大成;而陆象山则心印大程,其高明处也像大程,主明心见性、明辨义利,以开发 "本心"为主,深深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而吕祖谦的学术,本有家学之传,又兼传关学,究心中原文献,重典 章制度、历史与事功,成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 学问与德行的成就,必须师友的切磋夹辅,否则必"孤陋而寡闻",甚且愚顽不灵。朱、吕、陆三人学术虽然 有异同,但是私谊却非常笃厚。考朱熹的交游,当以吕祖谦最为亲密。笔者在1985年著有《吕东莱之文学与史 学》一书,略提吕氏的师友朱熹,只是限于篇幅与内容重点,未曾详述他们两人彼此的交谊。 今考朱吕的交谊,诚属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哲人相重的显例。征文考献,草撰本文。首先论述宋代理学的 渊源,以明宋代理学的背景;再来简介朱吕的生平;其次考述朱吕的交谊,由初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上往往以“陆(九渊)、王(守仁)心学”连称,然而陆、王在哲学史上的境迂则大不相同。陆九渊之学说未满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宋元学案》卷五八);而王守仁在有明一代则开了另一种气象。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的序中写道:“有  相似文献   

20.
熊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2006,4(4):F0002-F0002
阅纽曼著关于通才教育之解释:谓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造成萸国派式之君子而非一个基督教徒或宗教家,大学所教乃理知而非道德。南宋朱、陆之争,朱丰张导学问,陆主张导德,战陆九渊笑朱师庵诗:“简易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则大学所教多为支离事业。纽曼以为大学正可将各家之意融为一炉而贯通之,而其理即在其中矣。(1945干9月7日)(《竺可桢日记》第2册P8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