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清人王闿运所著的《湘绮楼日记》内容丰富,日记中有很多关于礼制礼俗的记载,其中与学校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制度——学礼,记载的也较为详尽,有释奠礼、释菜礼、送学、入学礼、视学礼以及鹿鸣宴等.不过,从日记材料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晚清这些学礼依然在施行,但也表现出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死亡的哲学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及死亡恐惧,揭示了其深层的民族心理根源,进而阐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由死亡恐惧引发的对死亡的回避心态,论述了这种心态对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发生、发展、内容和结局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盛唐诗人王昌龄谪居时长超过其仕途生涯的三分之二。诗人贬谪岭南、龙标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既反映了其人生经历与心态,也展现了诸多文学地理信息。基于对诗人贬谪期间诗作的分类整理,分析其诗作地理空间的文学书写,探究民俗风情、地方景观以及贬谪心态等,能够揭示地理环境与诗人创作之间双向互动关系,呈现丰富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诗作大家,他在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经典诗篇的同时,也留下了对贫富、荣辱、生死大彻大悟的见解,并集中于"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之中。立足于陶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陶公"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会感悟到其中乐得其所、充实豁达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作家。他的小说,思想内容怪涎离奇,艺术形式新颖别致,在艺术风格上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小说迥然有异。在文学领域中,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为后来现代派文学开了先河,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短篇小说《变形记》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自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问世以后,有关艺术形象的‘变形’有了新的开拓。”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中,《变形记》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主体意识第一次深刻而隐秘地揭示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所展示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作品是作者心态的凝聚和情感的深化,透过“甲虫”的表层,暗涵着内隐的、无形的深层结构。这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蕴涵着特殊的审美情感趣味、伦理道德规范,主体自我意识。(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分析,发现作者流露出浓郁的“怨恨者心态”。结合时代大背景,探讨其小说主人公产生怨恨的原因,揭示“怨恨者心态”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理论建设领域的奠基人,他不但以文学即“人的文学”享誉理论界,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主张还文学以自由、以宽容的眼光来对待文学的发展以及反对文学的统一等,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所秉持的“中庸”的态度也为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文本中死亡人事的分析,探寻沈从文对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并由此深入探讨在其独特的人身经历中所形成的人生观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蕴及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死亡”在沈从文的创作文本中并非可有无可无的次级意象,而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主体意象。对死亡的审视方式,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一个东方作家的审美情愫,同时也流露出了他特定的创作心态。对死亡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隐逸词是隐逸文学发展到宋代蓬勃兴起的一个文学品种,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通过宋代隐逸词意象典故的选择与阐释,从而透视出宋代隐逸词人别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新方向的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它是伴随着1950年代文学中心的转移而不断深化并形成了区别于现代文学之性质的当代文学新的范型,又在日后的历史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构成了至今一直为人们反复辩难却又无法隐去的当代文学传统。考察以解放区文学为源头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之传统进行近距离的观照,把目光投向文学中心转移后作家主体的创作心态以及新的文学形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取向等带来的全新的冲击,可揭示出文学思潮的内在转化以及文学史的深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长治地名为研究客体,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长治地名,揭示长治方言地名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文学作品——《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三部作品中黑人为寻求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揭示存在主义哲学对黑人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发展史表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心态背景下文学的演变深深刻下了本国及本民族的文化烙印,透过《变色龙》、《乡场上》这种烙印的迹象来审视人性,两篇小说回答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及一个世纪之遥的隔离所感受出来的“人”所共有的“人格力量”,在对不幸的同情中共同倾吐了对奴性的慨叹和对权贵的睥睨。而这之于《变色龙》、《乡场上》之后的文艺创作的影响,已  相似文献   

16.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从不同角度引述了诸家评论八股文的观点,揭示了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来龙去脉。从先生散见于该书各处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把握到钱钟书先生对八股文一分为二的客观认识:他既看到这种文体的功利性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没有忽略八股文所蕴涵的文学因素及其与戏曲、诗歌等文学样式多方面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传播媒介的演变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它作为文学载体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关系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传播媒介各阶段的演变(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来分析和阐释它们分别对文学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诸因素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作品中,影响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进而带来地域文学此地特有、彼地所无的特色。贵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贵州山地文化、世俗文化、通道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贵州地域文化对民性的濡染,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重要的沟通中介。  相似文献   

19.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由于《人民文学》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它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其审美气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同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一样,现实主义在《人民文学》上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它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仅是昙花一现。它不仅见证了17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着自己确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范式,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而它在审美气质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艺术的坚守为其审美带来的影响,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仍然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著名的京味作家,邓友梅的作品和他本人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本文分析了从其主要的作品中传达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心不可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为人要积德,不能“缺德”;安身立命,要有一技之长等生存的哲理以及邓友梅本身实践它们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揭示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读者生活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