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也存在于篇章层面,尤其是诗歌谱篇中。本文将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英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特点及其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2.
语言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客观现实或概念结构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本文对四种象似性原则(即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进行解读并指出了语言象似性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语言的象似性逐渐被人们所发掘,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有效应用语音象似性、词义象似性、语序象似性、语法隐喻象似性,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介绍象似性和象似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作出象似性解读。象似性原则的恰当使用使得肯尼迪就职演说在可信度、诚信性、道德感和言行一致等方面给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使得该演说极具劝谏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任意性特征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象似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和其概念结构之间存在映照关系,而句法象似性指句法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人的思维结构之间有着某种自然的对应关系,主要遵循三大理据原则: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理解句法象似性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从认知层面更好地掌握二语习得的规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仿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告英语广泛使用,广告根据需要,模仿现有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调等来达到其广告效果。而广告英语作为一种英语语言文体,它有效的证明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本文通过例子分析仿词、仿语、仿句、仿篇、仿调在广告英语中运用,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四个原则,即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探讨广告英语是如何通过仿拟让消费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经验形成的象似性达到共鸣,产生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 ,语言学界对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 ,对语言心理层面涉及甚少。本文试图应用象似性理论从语言心理层面来探讨象似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象似性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跨学科研究中,但广告英语中的象似性现象及其修辞功能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选取典型的广告英语实例、集中探讨广告英语中的书写象似性以及书写象似性在广告英语的重要修辞作用,从而为广告英语的研究提供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来自语言象似性的研究是最大的挑战。象似性的多种原则体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的标记象似原则是词序排列、语用分析、文体分析中的重要认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自形式主义语言学与认知功能语言学问世以来,语言学界关于任意性与象似性语言观的争论从未停止。任意性和象似性均从属于心理范畴,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系统中的要素是否具有理据性。在语言符号层面,符号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任意性,在言语活动层面,象似性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动因,支持着语言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Whatisculture?Toputitsimply,culturemeansthe totalwayoflifeofaperson.Thissimpledefinitionimplies thatculturereferstothepattersofcustoms,traditions,socialhabits,values,beliefsandlanguageofasociety.As cultureissoinclusive,itincludesvirtuallyeverythingthat agroupofpeoplethink,say,doandmake.Followingthedefinitionofsociologists,theterm culturereferstothetotalpatternofbeliefs,customs,institutions,objects,andcharacterizesthelifeofhuman community.“Cultureconsistsofallthesharedproductsof …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东西部7~18岁汉族学生体质差异,应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2000年和2010年两次调研中有关上海和甘肃省7-18岁汉族学生体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7~18岁上海城市学生身高、体重优于甘肃汉族城市学生且差异呈缩小趋势,7~18岁上海乡村学生身高、体重优于甘肃乡村学生且差异呈拉大趋势,7~18上海学生胸围与甘肃学生胸围差异呈拉大趋势,7~18上海学生肺活量反超甘肃学生并有差距拉大的趋势,7~18岁上海学生身体素质优于甘肃学生且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和理论传承千年,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其中国古代体育“身心一体”,“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古代体育养生思想及方法与现代运动处方理论及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思想、功能、研究内容及方法上也有历史延续性。挖掘古代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对于现代运动处方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2001年至2014年期间,258个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案例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建立户外运动安全风险分析框架,将户外运动安全风险划分为4个维度,18个因素指标.根据对应分析模型原理,深入研究户外运动中季节、月份与时段风险的对应性关系,R(3.2.0)软件运行结果显示:户外运动中,凌晨和晚上的风险指数最高;春季、秋季的上午和下午时段,可能存在的伤亡风险几率较高;5月、9月、10月的上午和晚上,3月、6月、11月、12月的下午,1月和4月的凌晨时段,可能存在的伤亡风险几率更高.使用Minitab软件,根据累积贡献率80%以上为主要因素的帕累托原则得到8个主要风险因素和7个次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国际运动休闲范例城市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英国的谢 菲尔德、德国的基尔、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洛杉矶、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加拿大的 温哥华等运动休闲城市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运动休闲城市可分为:历 史、再造、赛事、品质四个类型;运动休闲让自然、社会、文化全方位融合,成为城市的品 牌;休闲城市的建设可以依托自然和文化,举办大型赛事和节庆活动,以职业俱乐部和铁 杆球迷带动,打造便捷交通。  相似文献   

16.
健脾补糖对过度训练脾虚大鼠骨骼肌GLUT4和P38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健脾补糖对过度训练大鼠骨骼肌的糖转运和MAPK转导通路中P38活性的影响.通过6周递增大负荷游泳训练,观察过度训练和健脾补糖对胃肠的吸收功能,骨骼肌的糖转运、储备和P38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过度训练脾虚的大鼠的骨骼肌MAPK信号转导系统的P38途径虽然被激活.但骨骼肌的葡萄糖转运和糖储存被低血糖和胰岛素所抑制.因此没有明显改善骨骼肌的肌糖原储备.2)健脾补糖从改善胃肠功能、增加能源物质的摄入、提高抗氧化能力等多靶点激活了P38,使骨骼肌对葡萄糖的转运速度与合成速度均加快,在末次运动后24 h就使肌糖原达到了明显的超量恢复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藏族世居人群80人,成都平原人群117人,共197人为研究对象.对入选对象进行一次登山运动,在登山前和登山后即刻测试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免疫指标等,系统考察随海拔高度递增,人体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高原地区世代居住人群相对于平原地区世代居住人群有氧运动能力更有优势、对大运动量的体力负荷有更好的耐受力;但免疫机能略有下降;适宜高度的登山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8.
补充抗氧化剂对力竭运动大鼠脑中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力竭性运动以及抗氧化剂营养干预对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对抗氧化剂干预和运动对照组大鼠进行的游泳力竭游泳运动实验,测定各组大鼠大脑和小脑组织中的MDA、SOD及GSH-Px活性.结果表明:力竭组大鼠大脑中SOD、GSH-Px活性明显下降;小脑中GSH-Px活性下降;补充抗氧化剂组大鼠大脑SOD、GSH-Px活性显著高于力竭组;小脑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力竭组,其它指标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力竭性运动大鼠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但MDA变化不明显;补充抗氧化剂可以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对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地区386名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年度参与体育竞赛类活动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城市男性居民年度参加体育竞赛或表演4次以上者的比例远低于乡镇,差异非常显著,原因为城市社会变迁,导致城市男性参与体育竞赛类活动的有利因素逐次丧失;2)乡镇经济发展导致居民对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增加,作为乡镇社会活动参与主体男性居民参与体育竞赛机会增加;3)城乡女性居民在体育竞赛参与活动中差异不大;4)总体上看,乡镇居民的体育竞赛参与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非常显著(P〈0.01),原因即在于乡镇男性居民在运动竞赛方面保持了高参与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比较我国学龄儿童(城市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不同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情况,以及在这些不同习惯与身体形态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导致我国不同学龄儿童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的饮食习惯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为:当前我国城市学龄儿童无论在饮食习惯上,还是在膳食营养摄入方面,均比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好;城市儿童在身体形态关系密切的肉类与蛋类方面的过量摄入,则是导致城市儿童BMI高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弟特别是流动儿童群体日益趋同于城市儿童的膳食结构,有可能会引起这类儿童新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