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物,总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着、建构着一种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所追求的目的是人的自由,所体现的价值是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作为创造物与创造活动构成的整体,具有传播与教化的功能;而更其重要的,是它要建构先进的个体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3.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艺术的审美本质应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存在,而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所产生的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审美关系是主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对象)相互对应形成的。审美主体在感知和理解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关系,主客体进入同构关系之后,不再是原来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变成了这种同构关系产物。艺术创作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美学理论为视角,对竞技体育的审美属性及其审美价值展开“史论结合”式的研究.依照竞技之美呈现的不同形式,将其分为美的属性与崇高属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竞技体育特点分别对这两种审美属性加以辨析与整合:美的属性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主体外在的身体层面,反映在竞技体育主体及其参与者情感之中展现为一种“美感”;崇高属性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主体内在的精神层面,反映在竞技体育主体及其参与者情感之中展现为一种“崇高感”.美感主要体现为由人类感性层面所掌控的一般性美学特征,而崇高感则主要体现为由人类理性层面所掌控的超越于美感之上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论析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由此给人的不同美感。其次,着重分析了三峡自然景观如何由其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价值属性,并在与审美主体(人)所建立的审美关系中而生成出不同形态的美的。文章认为三峡自然景观的美不是自身孤立地固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作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绘画,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都存在着表现语言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在多元并存的审美规范语境中,"空间虚实"这一二元对立的形式美法则一直为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视为所恪守的准绳,这一传统法则无时无刻无不在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画种关照中制约着绘画的生存和发展.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以及欣赏活动中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突出表现,形象的塑造务必做到虚实并用、谐调统一.文章通过事例论述了诸多形式美法则中的其一--空阃虚实原理.这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审美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形成一种超越功利目的关系状态,具有形象和情感的双重表征。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既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更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电影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电影作品的一种方式,也是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注意     
审美注意是主体将心理集中指向审美对象;它是一种日常意识的中断;审美注意的情感性特征是审美期待,从而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即审美态度。客体具备美的特质和主体具有敏税的审美注意力是审美注意发生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0.
“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宗教心理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意识,从根本上有着审美的向度。在当代美学视野和理论背景下,考察宗教中包含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究其根源,因为宗教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健康观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健康价值观,所表现出的“中和”生理观、“中和”心理现、“中和”自然观、“中和”社会观,将人、自然、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注重对精神情感的培养,是追求一种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罗斯金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对艺术设计与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罗斯金肯定自然事物本身生命力的美,认为艺术表现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审美价值和美育作用,重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罗斯金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对机器大生产给人和艺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为减轻人的痛苦和使艺术脱离困境,他反对艺术的机器生产和机制饰品,认为机器的模仿和批量生产是毫无生命力的,提倡由人创造的艺术,并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使人获得健康高尚的灵魂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与酒、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于酒、茶最重要的是淡化和超越其物理作用而重在其精神性.他于酒中求真、求适、求至乐,真得酒中之趣;他于茶中求得一种清醒、清雅、清适而又清高的君子高人之品格风度,深得茶中三昧.苏轼以儒释道思想为底蕴,赋予酒、茶以深厚的文化、审美意味,鲜明地表现出他的高风绝尘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从美学经济理论视角探讨如何提升消费者参与体育消费时的美好体验和感受,满足消费者新的体育消费需求,进而实现体育消费升级。将体育消费需求中的美感需求分为4个维度:美感消费需求、美感资源需求、美感体验需求、美感要素创新需求。认为消费者在参与体育消费时获得的美感体验并非一般意义上通过体育运动获得的体验,或者使用体育用品时产生的功能性体验,而是将消费者的身心体验与体育消费的美感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促成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行为。提出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关键是实现对美感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审美情境的创设、美感要素的融入与创新,进而促进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16.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一般可以概括为特色文化美、历史价值美、独特意境美和隐秘幽玄美。这四种审美特征中的某几种特征,很有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审美对象身上。所以,综合把握、灵活使用,是人文景观审美当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标志着新中国开启了现代审美生活,进入到社会大众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诸位开创者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兼顾精英艺术的形而上与实用艺术的形而下的融合发展模式,并且对社会性审美教育,以及促进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审美趣味的提升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