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新京报>"日志中国"栏目用整整一年时间,以新闻的方式回顾、重述这段历史.<新京报>执行总编辑王跃春介绍了这一系列策划的操作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4,(5):16-19
找到最短的木板 <新京报>创办当日,惟一搞售报促销活动的就是<京华时报>,结果<新京报>把每一家北京都市报的市场份额多多少少都侵占了一些,惟独<京华时报>还保持着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节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年轻一代视为放松身心、展现个性的重要时间节点。但在不少媒体人看来,节假日是新闻的"淡季",节假日新闻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许多新闻工作者没有发现节假日这一新闻"富矿",不少媒体甚至在节假日中还会出现"稿荒"。实际上,成熟的媒体和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灾难事件中,新闻以其极强的时效性为受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满足在恐慌时期受众对"发生了什么"的基本认知.而评论则在已有的新闻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其观点和态度引导受众的情绪和思考方向.本文选取了<新京报>、<广州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和<燕赵都市报>6家媒体在5月13~15日3天发表的共计57篇评论,探究灾难事件初期的新闻评论所呈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喻乐  朱学东 《传媒》2004,(11):8-16
当国内著名导演冯小刚应<新京报>之邀到报社去参加活动时,他被报社简陋的办公环境吓了一跳:"真没想到<新京报>是在这种条件下办出来了的."没有金属质感的电梯,没有瓷砖铺就的地面,没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室,甚至连社长办公室也不过方寸之间.在北京,当年的<生活时报>转型成为<新京报>是何等引人侧目的大事,但平心而论,当年<生活时报>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办报的,如今<新京报>就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办报的,也许还更差.  相似文献   

7.
偶然间看到一份旧报纸,2010年10月7日的<南方周末>,上面有一则有关该报启动"维权风暴"的公告:"目前,本报未授权任何纸质媒体转载本报文章","如果你发现未经授权转载<南方周末>新闻作品的行为,请拨打举报热线……",后面是对举报者的奖励措施.  相似文献   

8.
"阳光行动"的发行营销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平日相比,双休口或节假日的报纸零售量常常处于下降状态,加上公费订阅报纸极有可能躺在办公室或收发室睡大觉,精明的广告商也就几乎放弃了在双休日及节假日投放报纸广告,因此,从经营的角度看,双休日和节假日就成了平面媒体的"受难日"--只有投入,鲜有产出.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报纸零售量,已成为困扰业界多年的一个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9.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乔志峰 《今传媒》2009,(8):102-102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近日开设个人博客,这也是司法与政法系统中首个开设博客的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孙军工称"(博客)是介于官方和私人之间,我的底线是坚持不说假话".(据<新京报>4月22日报道) 能够成为司法与政法系统中首个开设博客的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的勇气和自信可见一斑.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给自己的博客定下了一个"底线"--不说假话.  相似文献   

12.
1、我国现代报刊事业诞生以来,新闻法规的制订状况怎样? 答:我国的现代报刊事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法规,如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4年民国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1943年<新闻记者法>等.这些法规包含了禁止"诬诈"、"利用职务欺诈或恐吓之行为"、"攻击他人隐私"、"败坏风俗"等等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条款.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国际新闻的变迁: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国际新闻学会议于2009年4月14~16日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由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商报>、<亚洲周刊>、<亚洲前哨>以及"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均派出代表参会,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数字媒体技术的文化动力与国际新闻学发展与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新京报传媒副总裁、热门话题App创始人我做新媒体产品时间不长,一年多,从去年在新京报负责新媒体,尝试了即时新闻、动新闻等项目,现在主要做一款App——"热门话题"。有人问我"热门话题"是做什么的?其实,"热门话题"是今日头条的相反方向,只提供精致内容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晚报>把"帮闲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对象,取得了一定效果. "服务今天"的办报理念 <平顶山晚报>创刊之初,编辑部就十分重视晚报新闻的服务性,全力以赴地做好"晚报热线"的建设和运作,以读者热线为纽带,组织专门采访小组,关注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类新闻,开设"百姓热线"专版,大张旗鼓地打出"有啥只管诉说,晚报帮你奔波"的宣传口号,为读者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服务类新闻成为<平顶山晚报>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花样迭出的"贺岁片"电影、"新春音乐会"已不再陌生,细心的人会发现,2001年春节文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贺岁书.其中较有影响的,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在家贺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夜饭>,中国邮电出版社和童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世纪儿童大礼包>等,分别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贺岁书.看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搭乘贺岁便车,盯上了节假日市场.那么,"贺岁书"现象的出现,对出版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16年的老汤就炖出这么一小块瘦肉."他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一大摞书稿,平日的风趣里只加了一丁点儿凝重.3分钟便结束第一次采访,记者带走的"家庭作业"是即将付梓的<新闻眼看美国--刘亚东作品集>. "刘亚东先生从事新闻工作16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令人刮目.欣闻目前他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这是实至名归的."新闻大家范敬宜为本书所作的<序>这样结尾.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  相似文献   

20.
吕恰然,<新闻记者>杂志前主编.1988年至1998年,先后在<新民晚报>任新闻版编辑,言论专栏编辑,大特写版编辑.1998年至2010年,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工作期间,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不妨一议"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好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