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其影响仅次于普通话和粤方言。客家方言最远的源在中原汉语,较近的源与赣方言密切相关。不过,现代客家方言的特征有别于现代赣方言的特征,客家方言和赣方言都有资格作为现代汉语独立的大方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安康方言南北融合的现象。所谓“南”,指移民从原居地带来的湘、鄂、赣、吴、闽、客家方言;“北”,则指官话方言。安康移民经过200多年语言接触,融合成现代安康方言,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汉语语音演变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都具有存古性质,而江西上犹客家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汉语中古时代特点的词汇。通过描写若干客家方言中保存的中古汉语常见的语词,现代汉语方言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说明客家方言中某些语词的历史来源,对于目前客家方言历史来源问题,客、赣方言分合等问题的解决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赣方言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强,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5.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其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着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史炤祖籍四川眉山,文章从四川省的移民史入手,着重考察了宋代四川的移民情况,同时从西南官话与客家方言发展的非平行性,论证《释文》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的是客家方言定型早期的特征,既保留唐时旧音,同时又含有近、现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6.
汝城话的音韵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汝城县属于客家方言区的于桂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受外地移民方言的影响等原因,汝城话带有客,赣,湘和土话等方言的色彩,对汝城话的音系,音韵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浏阳客家方言是浏阳市境内的一种客家方言。目前,对浏阳市内方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属于赣方言系统的浏阳本地方言上,对浏阳客家方言的研究非常少。本文以浏阳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浏阳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首次全面地反映了浏阳客家方言的语音面貌,并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浏阳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宁化方言区的人由于受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闽客方言,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别。这给普通话语音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个语言宝库,境内不仅有属于壮侗语族、苗摇语族、藏缅语族等3个语族的少数民族语言,且汉语方言就有湘方言、赣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等4种,还有乡话和湘南土话等归属未定的方言。常宁方言属于湖南境内的赣方言。清朝常宁籍举人、后官至安徽巡抚的唐训方,同治7年辞官归里后所著《俚语征实》,记录了一些常宁方言的词汇和俚语等。1935年,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董同履禾调查过常宁方言,描写了常宁方言的音系。50年代,湖南开展方言普查,其中涉及到常宁方言,并颇有见地地把常宁方言列入赣方言区。1989年,童正谊、毛秉生《常宁…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在赣南、闽西和粤东北这一毗邻区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口流动现象。伴随着日趋频繁的人口流动,赣闽粤边的社会动乱也日甚一日。南赣巡抚的设置,特别是王守仁在南赣巡抚任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是赣闽粤边移民社会“土著化”进程中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客家方言群在赣闽粤边的基本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伴随着赣闽粤边移民社会的“土著化”进程而奠定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对客赣方言量词进行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这两大方言量词使用上的异同和特点。通过165个词条比较,我们发现: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与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语在量词词类中是相同词的数量略多于不同词的数量;赣语和普通话相同的量词明显多于客家方言和普通话相同的数量;两大方言有几个共有的特色量词,各自也有一批体现各自特色的创新性量词,二者相比,客家方言的地方特色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12.
运用历时分析和共时描写的方法,将朱堂话与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以北京音为代表的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出朱堂话语音的特点:朱堂话主要属于中原官话系统,但因在地理位置上与湖北毗邻,故而也明显带有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同时又由于移民因素的影响,使得朱堂话也具有客赣方言的某些特点。收集到的一些宗谱为探究当地方言特征的形成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词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长江以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 ,尤其是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后 ,曾与畲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今天客家话中有些无字可考的语词 ,在百越语中可找到音近义同或音合义通的说法 ,可能是古百越语留在客家方言中的底层成分。而一些有字可考的相同说法 ,则当为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借用的结果。本文在音义论证的基础上 ,考释了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 55条。  相似文献   

14.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今郴州方言古全浊声母已清化,从语言接触历史来看,郴州方言曾受客赣方言影响,具有客赣方言浊音清化的倾向,到明末又在通语官话音的强势影响下,全浊声母清化具有官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赣南客家竹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特点,结合赣南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赣南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赣州话是处于赣南地区客家方言包围中的西南官话岛。它的连字调并不是简单的单字调相加,异字组和叠音词变调规律不一,赣州话中保留的入声在进入双音词后声调也有独特的变化。变调不仅受限于语音条件,还涉及语法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声母[n],对应普通话中的声母[z]、[n],以及少数的零声母;与梅县客家话不同的是,大塘没有[η]的发音。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赣方言影响下向简易化、统一化发展。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发音对该地区人学习声母[z]、后鼻韵母[η]不利,但鼻音、边音不相混。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语言生态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重要的地方语言。文章通过调查该地区不同人群(如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普通话与赣方言接受程度、认可程度以及使用程度的不同,研究赣方言在该经济区内的生存状况,并对该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促进赣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埔客家话中有一个虚词"撇",颇具方言特色。它主要是表"完成"义,在功能上与普通话"掉""了"很接近: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动作的结果;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事态性状发生非正常变化。在此详细分析了"撇"的语法功能、分布、性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