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1928-1938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改善到最终的破裂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以及纳粹的上台,德日最终走上了勾结的道路,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在不到二十的时间里,在日本侵华步步逼近的状态下,德国在中日之间穿梭,从对中日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通过易货贸易,中德双方各取所需,德国获取大量战略原料,中国从德国得到大量军火,这客现上增强了中国军事力量。但德国为了称霸世界,锗好日本,逐渐抛弃中国,中德关系一步一步恶化并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3.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要求,擅自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惨重失败给为“公理”而欢呼的中国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运动和中国人民的抗议和支持下,驻巴黎的中国代表团为维护祖国主权,于6月28日下午向巴黎和会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宣言。中国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首先,使日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不断向各大国施加压力,最终达到了各大国共同对付中国的目的。虽然日本已经通过军事占领攫取了原德国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争取法国对中国的支持,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由于法国政府迫于德国和日本的压力未予响应,相反却一步步走上亲日反华的道路,中法关系最终走向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6.
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日两国间的留学生交流都是单向的《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到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把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事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部分积极推进。中日留学生交流空前发展,从过去单向派遣发展为相互派遣、双向交流的新阶段。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开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打开了新的到国外留学的大门。日本作为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国之  相似文献   

7.
答:所谓《蓝辛—石井协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前外务大臣石井菊次郎于1917年11月2日在华盛顿签订并于同月7日公布的日美共同掠夺中国的条约。它的产生经过如下: 1914年7月,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次年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势力的急剧扩张,是美英所不能容忍的。1915年3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布赖安向日本政府递交备忘录,对日本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明治初期,日本的军队还十分弱小。但日本为了建立自己在东亚的霸权,并跻身于列强,很快就出现了对外扩张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在琉球、台湾和朝鲜等问题上,与东亚传统大国——中国不断发生摩擦。最终,以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为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对清备战的道路。此后的10余年间,日本的强军过程以海军扩张为重心,而陆军也向当时的强国德国学习。最终在1890年前,日军实现了由对内守备型向对外进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松  郑永红 《历史教学》2003,1(9):39-45
抗战时期,中、德军事关系十分复杂,从整体上讲,中国政府开展积极的战时外交,努力发展中、德军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德军事顾问的作用,设法运用各种渠道进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对坚持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军事顾问支援中国抗日、促进中德经贸往来等积极作用应予肯定,对陶德曼调停中的诱降活动应予否定.中德军事关系的维系,受制于德国的远东战略,德国的远东战略的变化导致中德军事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德军事关系十分复杂,从整体上讲,中国政府开展积极的战时外交,努力发展中、德军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德军事顾问的作用,设法运用各种渠道进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对坚持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军事顾问支援中国抗日、促进中德经贸往来等积极作用应予肯定,对陶德曼调停中的诱降活动应予否定。中德军事关系的维系,受制于德国的远东战略,德国的远东战略的变化导致中德军事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德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的期望是在即将发动的大战中,日本能够拖住苏联和美国,并不希望日本对华开战。一旦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就失去了作为德国战略盟友的意义。而且,中国  相似文献   

12.
臧志军 《职教通讯》2019,(17):I0001-I0001
中国足球曾经学英国、学德国、学巴西,最后一事无成。中国大学从民国起学德国、学日本、学英美,到抗战时大多数在校生都在学习法政,国家急需的理工科人才颇为少见。中国职教从改革开放后学德国、学加拿大、学英国,最终会学成什么样?是时候"反求诸已"了,问一问我们到底有哪些特长。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与现代设计几乎同时出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产生了有关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德国的包豪斯在现代设计初步发展之后,从理论上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探索。德国的乌尔姆学院在总结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的方式,基本确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设计发达国家,在德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德国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为主体的多元设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逐步升级,从经济到政治,再由政治到领土,最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作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参与了中德有关胶州湾、中英有关威海卫与香港拓址的交涉。德国舰队占领胶州湾后,赫德首先建议总理衙门要求德国撤军。眼看德国撤军无望,赫德又转而劝说总理衙门尽快满足德国的要求,早日结束中德间的交涉。为了使英国也在抢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方面分得一杯羹,赫德以清政府打算主动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为由,将英国政府的目光引向威海卫,在中英有关威海卫的交涉中充当了双方沟通的桥梁。在中英有关香港拓址的交涉中,赫德向总理衙门建议由港英政府帮助中国在香港周边收税,从而引发了中英间有关九龙海关税卡去留的交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是中德关系史上最为紧密的时期。在德国一步一步走向与日本结盟的过程中,《大公报》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和警惕,也清醒地认识到德日合作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原因,但始终从乐观的一面看待这一变化,认为中国是德国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地和工业制成品的巨大销货市场,是战略准备时期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应轻易放弃从一战后中德协约开始建立的中德友谊。  相似文献   

16.
作为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崛起的强国 ,德国对于日本影响极大 ,中国亦明显受到德国的影响。本文从中日两国接受德国大学影响的特定角度切入 ,试图探讨在接受外国文化影响的过程中 ,中国和日本的决策层和知识阶层是如何面对并进行抉择的 ,他们所作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到各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的。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战略合作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中国抗战兴起与坚持过程中,中苏率先构建起了相互支持的战略格局并取得了双赢的收获:在中国抗战支持下,苏联得以集中全力抗击德国法西斯并取得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也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及对日本精锐关东军的有效牵制。中苏相互支持战略格局有效推动了东亚国际关系向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阻隔了德日法西斯的战略配合,促进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全球战略链接,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相似文献   

18.
1.据报道,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一举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世行的这一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作霖及其领导的奉系军阀,从形成到向关内扩张,并最终攫取北京政权,在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对日策略。日张关系以勾结利用为主,同时,随着势力的逐渐膨胀,张作霖也试图摆脱日本的控制,求得自主。最终导致与日本在华利益发生冲突,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张作霖成了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制的近代化,从提上议事日程时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就成了其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其后每一个新学制的制定和修改都受到德国学制的影响,德国学制对中国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学制近代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