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春秋时代的用诗实践以及孔子实用主义诗学观念入手可知:“思无邪”是指包括《诗经》中“有邪”之诗在内的所有作品,经过断章取义的处理、升华,都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纯正无邪的实际功效。孔子“思无邪”说被儒家后学引申利用,在《诗经》研究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曾有过长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诗学的现象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用主义是孔子诗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既受艺术认识顺序的制约,又受春秋诗歌运用实践的推动。“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基点安置在“达政、专对、进德”等春秋用诗实践的基础上,“达政、专对、进德”是通往孔子诗学“事实本身”的通道,是对孔子诗学进行现象学还原的探杖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系统、重点地介绍了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礼"的论述,并就孔子所倡导的"礼"提出商榷性的看法。孔子极力倡导礼,犹如礼的化身。礼的定义——礼是道德规范,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孔子所倡导的礼,源于周礼,但不同于周礼。礼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而改变,但其根本东西是不变的,礼的根本是"诚敬"。礼是道德标准,一切美德是否成立,以是否合乎礼为标准;一切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也以礼为标准;礼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思无邪”的剖析 ,结合孔子哲学思想 ,得到中庸内涵。结合《诗经》文本 ,从来源、编订、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与音乐的关系及应用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给以阐释 ,达到通过“思无邪”从中庸层面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想要达到社会的大治,就必须以正名作为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正名以正式的原则,强调名实一致。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儒家的正名体系,并利用这一理论去"破三惑"。但由于夹杂着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他们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孔子三十而立的疏解主要有三种: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其共同的问题是遮蔽了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早期发展演进的变革性意义,特别是与之相应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不自觉中一直沿袭了汉代形成的主要将孔子看做是古先圣人之骥尾的诠释传统,而没有将孔子在轴心时代所做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变革性贡献与其自我生命发展、超升的心路历程统一起来。三十而立更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仁心的挺立。  相似文献   

10.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而诗、画、乐则是艺术文化中的艺术,它们虽然名不相同,又各属艺术中的一类,可是它们却相通于中国文化的精魂。 艺和合于道。这是我国古代衡量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评价《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在论及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德"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写法是有异的,这种区别自周代早期即已出现,之后涵义又有许多变化。"德"字的演变恰好体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向思想家人文思想的转变:周代统治阶层推行"德"治,与殷人所崇尚的"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始丰富"德"字涵义,讲求个人修身反省,并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推行,它不仅推动了后代"德"的大小传统的融合,并且在世界轴心文明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2.
在对孔子的政治立场及其学术观点进行研讨时,人们总是要对孔子思想的核心进行探讨,或曰“礼”,或曰“仁”,或曰“中庸”,意见各异,众说纷纭,在此略谈谈我对孔子思想核心的看法,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一、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的不同看法“核”在古文中是“果中核”...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育危机事件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分析了"意见领袖"在体育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提出了发挥"意见领袖"在危机传播中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都是古今内外人们都在讨论和研究的重要思想,在孔子的仁学思想当中,存在着很多值得人们借鉴和反思的理念。孔子的仁学思想所蕴含的知识与文化非常丰富,本文主要围绕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相关解读,并对其产生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儒、墨两家长期对立,诸多学者认为墨子对儒家和孔子均持反对态度,而从《墨子》一书来看,墨子非儒但不非孔。其原因有三:孔、墨思想来源一致;墨子对孔子非常尊重;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很多中国美学史著作中的"孔子美学"均没有很好地阐释出孔子的美学精神,尽管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梁漱溟等就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实际上,孔子的"仁"与"兴"最好地体现了孔子的美学精神。"仁"的核心是对一己之私利有所超越的非功利性情怀。"兴"是与外在世界浑然为一的超越性的情感方式。孔子的这种美学精神,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羽毛球赛场引入电子“鹰眼”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方面分析了羽毛球赛场产生争议球的原因,对羽毛球赛场引入电子"鹰眼"的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相应地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反映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论语》一书,有相当多的篇幅涉及到言语交际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孔子的言语交际观。本文从言语的和谐性、言语的得体性和言语的真实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孔子言语交际观的具体内容,并由此来说明孔子对“什么是语言?”之类的语言学的概念问题虽然未曾有过专门的论述,但《论语》一书中对语言应用的种种精辟见解足以说明孔子是一位语用学的大师。  相似文献   

20.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执着于现实,老子则追求超越现实;孔子对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以正面继承为主.老子则以否定传统文化为主;孔子要人承担社会责任,老子要人恢复自然本性.孔老思想虽然有时立,但以互补为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