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学应导入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主的互融互补的文化,是最为本质最具特征深义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强调孔子儒家文化,也要强调老子道家文化。本研究从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当代价值几个维度论证大学英语教学导入老子道家文化的必要性,并对导入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孔子"为政而德"的治国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和而不同,互融互补。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当今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老子均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灵。通过对他们德育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以改进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6.
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于先秦 ,就是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经典形态与以孟荀为代表的裂变形态 ;表现于宋明 ,则正成为从二程到朱陆再到心学与气学由对本体之不同落实方向而形成的分歧形态。 2 0世纪以来 ,由于中西文化的交会 ,儒家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又演变为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承取与不同的诠释侧重 ,演变为海峡两岸不同的研究进路。这种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承取与不同研究进路的激荡 ,既是传统文化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相统一的表现 ,又是新世纪中国文化重建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圣贤文化.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圣人为人格理想,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的社会现实.性善论缺乏对人性中罪恶的认识的单面性是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性根源.借鉴<圣经>对人性罪恶的认识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审视中国文化的缺失点,认清人性的本相,才能在实践中将中国文化提出的人性中的"善"完全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消费伦理观在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阐释老子以"宝俭"论为核心的消费伦理观的内容及其特征,进而探求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伦理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学堂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学联联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省部分高校开办。齐鲁师范学院孔子学堂自成立以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秉承"博学明道,崇德象贤"的校训,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教学的资源优势,传播孔子优秀教育思想,积极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学习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开始就自觉充当理想人格的设计师 ,其影响尤为深远。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本 ,采撷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探讨其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研究认为:老子的修身思想对今天提高共产党员个人修养富有诸多启迪,对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民本观、名利观等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符号通过简练的图案和典型的颜色,赋予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设计师的思想逐步传达给观赏者.符号是一种设计语言,以图形型、指示型和象征型三种形式存在于室内外环境中,作为空间中的艺术装饰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传统符号汲取文化精华,用明喻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传统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地域风俗.明喻是利用汉字、数字、纹样、瓦当、斗拱、马头墙等具体构件为载体;隐喻是利用空间布局、历史遗迹、色彩等抽象的宏观景致作为载体.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同样是中国文化中"阴阳"互补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论语>和<老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归纳了孔子和老子在教学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道德观(包括道德内涵、道德教育方法)两个方面的异同,进而揭示了老子"自然主义"①教育思想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形成,齐文化的功利性、尚武勇精神是最为基本的影响因子,由孔子发端的儒学思想,为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赋予了丰富的泛道德要求,道学思想则在吸收齐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从人的养生保健出发,开辟了体育活动大众化的新路子.这一基本的凝练过程,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稷下文化中心形成过程当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孟子之孝同异并存.孔子首次将孝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侧重从个体-家庭道德的角度强调孝、仁一体并重;而孟子则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侧重于从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把孝道提升为尊老的公德.这两个侧重都以父权制为中心,因此彼此是凝聚、结合的,其焦点在于对父道的敬重.这种敬重从敬养之孝、不辱之孝到大孝之孝,或从基本层次到理想层次,相通互补,顺次提升,显示出孔孟之孝乃至整个儒家孝伦理倡导的孝顺和尊老的精神主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前期道家一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西汉武帝时期就已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佛三家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思想不能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还没有佛教文化的势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方形成儒、道、释三家的鼎足之势,这三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