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提出了重君权,变官制;开民智,兴民权;开官智,兴绅权的宪政主张,他的宪政思想来源于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比较现实的选择,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新高潮。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晚清民初当之无愧的国民导师.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梁启超本着“人才经济”的原则,选择了一条开民智、兴民权的新民救国之路.面对晚清以来思想文化领域日渐凸显的中西、新旧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主张各异甚至彼此对立的教育言说.梁氏的这一教育实践风格,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一种“自我断裂式”的人格形象,然而,透过对梁氏晚年就人生问题的诸多言说之分析,其变动不居的教育人生,实为其基于自我与环境的反复考量,在知命与努力的张力中呈现出烂漫多姿的“新民肖像”.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清末积极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倡导改造国民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从而为国民政治的根本改造,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突出强调报刊开民智、开风气的思想启蒙和宣传角色,将之视为"去塞求通"的"导端".  相似文献   

6.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转星移,自李侃1963年发表《梁启超史学思想试论》一文,建国后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三十年,总有四、五十篇文章,却尚未有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的史学、史学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胡逢祥《梁启超史学理论体系新探》甚至认为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在“史学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完全为康有为所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宁波帮数据库”的宗旨 浙东宁波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纵观历史,浙东人才涌现最多的有三个时期,南宋时期,主要得力于外来土族的迁居,明清时期的浙东人才主要是母域社会自我孵化的结果,而在20世纪的风云际会中,浙东养育人才之众,涉足领域之广,取得成果之富,产生影响之大,则又是前两个时期望尘莫及的,在激宕剧变的近现代中国是占有一定的分量和位置的。为了深入了解、总结“宁波帮”的历史作为与贡献,进一步宣传宁波,激励后人,有必要提供一扇可供窥视的五光十色的窗口,这是“宁波帮”数据库所由作的第一个宗旨…  相似文献   

9.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叶存洪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育方面梁启超既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又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他把:“育人才”、“开民智”作为教育的宗旨,强调发展学生学习、求知的“自动能力”.在他提出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构想中,贯穿着一种“科学的精神”,提倡“求真知识”、“求有系统的真知识”、求“可以教人的知识”.同时,他重视语文审美教育,倡导“情感教育”、“趣味教育”,认为科学精神应该与审美情趣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梁启超的这种语文教育观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刊物。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行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而梁启超在《时务报》连续刊载的“变法通议”更是其中影响最大一文。为此,梁启超得到“舆论界天之骄子”之美名。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启迪民智方面功绩也确实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时期为配合变法救国提出了一套较有系统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拟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师范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维新教育思想。 一 培养维新人才,是戊戌时期粱启超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他把人才的培养视为变法的根本,“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梁启超这里所指的人才,绝非指受过一般教育的人才,而是指通中西、能担当救亡图存重任的“大人君子”。“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呜呼,是有所望于大人君子者矣!”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所持的人才教育观有以下成因:首先与他的英雄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英雄的历史,“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于无历史”。而一般群众,不过是随英雄人物“之风潮而转移奔走趋附者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所提及的“熏”、“浸”、“刺”、“提”,从广度、深度、强度和高度四个雏度上,揭示了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其及人也广、感人也易、入人也深、化人也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年,英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人民被蹂躏、国土被瓜分的威胁愈演愈烈,在民族存亡岌岌可危的情势下,先进的中国人和一切有识之士,都为强敌交侵和祖国“人才乏绝”不能御侮而“扼腕殷忧”。因此,开发民智,作育人才也就成为清末维新派人士的一致主张和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5.
吴秀群 《文教资料》2007,20(26):64-65
梁启超在资产阶级改良活动中,认识到民智的重要性,提出自己开民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养新民的思想,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对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极大,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早年读四书五经,中秀才、举人,甚而“不知天地间于词章训诂之外,更有所谓学”。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引力,使梁启超偏离、以至走出了上述因循圈子,投入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洪流之中。其后参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力主“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共和,直至逐渐息影政坛,著书立说。 本文拟着重剖析梁启超由主“变法”理论转变为主“开明专制”理论这一史实,探索下这一前后贯联之政治主张的演变历程,发展结果,评价它的历史地位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赴难。这并不是谭嗣同一时感情冲动,而是来自对中国变法革新的失望,企图以死来唤起民族意识。事实上,在维新阵营内部,众多维新志士在思想上并不一致,民权思想的分歧更大,其中集中表现在康、粱和谭嗣同民权思想的差异。康有为从十九岁起到理学大师朱次琦门下学习三年,他的的内心深深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主张变法维新以不破坏君权为限度。他把君权神化为“天下归往谓之王”,“君者,国民之代理人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梁启超《学校总论》一文的思想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文中的主要思想有三个:一是强调强国必须首先开发“民智”,而“民智”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兴教”;二是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在于“愚民”的封建教育,中国要图强必须“革新”旧教育,三是提出“兴教”,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本文还认为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振醒国人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贫、愚、弱、私的“国民程度”,促使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教育由传统的“人才”模式向“开民智”方向转化.在“新民”观和“民智”观的冲击下,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迅速勃兴,社会教育行政的确立,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对近代以来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发展了以“储才”为本的人才观,突破了以“朝廷”为重的社会观,扩大了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观,深化了人们对国外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自己国情和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社会教育的“实现程度”以及许多尚未展开的教育效能,留给我们许多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