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哥本哈根学派及其对基础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  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肯定要谈量子力学;谈量子力学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而谈哥本哈根学派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及其由他领导的哥本哈根大学尼耳斯·玻尔研究所。尼耳斯·玻尔于1885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其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1903年尼耳斯·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与德国的物理技术局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大实验物理学研…  相似文献   

2.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3.
一、80年前“测不准关系”的出现 上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对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多有建树,而玻尔高度崇拜中国易经的八卦图形,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并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玻尔原子模型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之前的思想发展,以及他提出原子模型的过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玻尔为什么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突然转向了原子模型的研究?他是如何在原子结构与光谱线之间建立不可分割关系的?他的原子模型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经典物理学?更进一步,科学家如何解决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通过梳理对玻尔建立原子模型过程的不同解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5.
尼耳斯·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在1913—1925年占据原子和分子物理学主流地位。这一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在经验上也十分成功,这一点成为人们在早期接受该理论的主要原因。玻尔本人十分热衷于实验预测和实验检验,从未忘记一个好的物理学理论必须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将概述玻尔原始理论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相关实验,继而介绍他在1921—1923年提出的修正模型。玻尔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此模型中能够用元素的电子组态来解释周期系。在本文结尾部分,笔者将简述玻尔轨道原子模型向基于海森伯量子力学的新原子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2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iels Henrik David,1885—1962)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这个家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孩子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玻尔于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出了力)。玻尔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理解力不一般的学生而出众:他的一篇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在1906年荣获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异常细心和严谨。邮票B36a上是青年时代玻尔的肖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阿诺德·索末菲(ArnoldSommerfeld)个人研究日程的角度出发,回顾了索末菲对于玻尔原子模型的反应。他欣赏尼耳斯·玻尔(NielsBohr)对有关氢元素的里德堡公式的推导,但却对其模型有所批评。1913年,索末菲试图通过扩展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Lorentz)关于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来解释近期发现的帕邢一贝克效应。光谱线在电场中分裂这一发现,是其研究计划中的另一项挑战。经典理论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因此索末菲转而代之以玻尔模型。通过量子化电子绕原子核的径向运动和方位角,索末菲扩展了玻尔模型。在非相对论情形中,他再次得到了里德堡公式(此时用两个量子数总和来取代玻尔模型中的单个量子数);在相对论情形中,他则得到了后来有名的精细结构公式。虽然关于从玻尔理论到玻尔一索末菲理论的发展一直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但从索末菲私人和专业信件往来的角度去考察这一过程中的动力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1997年第12期的《百科知识》上,刊登了一篇戈革先生撰写并附有图片的文章《尼耳斯·玻尔和丹麦钞票》。文章中,戈革先生详细地介绍了丹麦在1997年发行的500克朗纸币上印有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情况。的确,与邮票相比,各国在钞票上印有科学家形象的情况不是很多,但近来,笔者在网上也搜集到一些有关在钞票上印有著名物理学家的资料。鉴于对此人们了解得不  相似文献   

9.
在丹麦,人们为把尼耳斯·玻尔的肖像印在钞票上一事,已经酝酿了许多年。今天,人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97年9月12日,丹麦正式发行了这种纸币(见图1)。 迄今为止,在钱币上印制科学家的肖像,各国都不多见(不同于邮票)。据笔者所知,仅有一例,即德国曾发行过一种硬币,上面刻有马科斯·普朗克的浮雕像。  相似文献   

10.
1941年秋天,海森伯与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由于当事双方都没有留下记录,其缘由、经过、效果,以及对各自心理与身后声名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科学史界内讨论的一桩公案。1998年,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问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个悬案的普遍关注。为了防止公众的误解,2002年2月6日,玻尔家族决定将存放在尼耳斯·玻尔档案馆中的所有11个有关文件提前解密,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只对极少数研究者开放。从这批文献公布后学术界的不同反应来看,"哥本哈根迷雾"仍然存在。2007年8月,我国研究玻尔的专家戈革教授在生病住院前将所有这些信件译出。考虑到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也为了纪念去年底刚去世的戈革教授,我们这里全文刊发他的译文,包括他所翻译的玻尔文献馆馆长芬·奥瑟若德(Finn Aaserud)所写的一个说明。由于原始文献多为并未实际发出去的打印稿或笔录稿,文中个别语句不够连贯,有的文件内容重复,由此也可以体会玻尔在书写或口授这些文件时异常复杂的心情。为了向中文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这批文献的完整面貌,我们对以上问题未作更多的技术处理。感谢戈革教授的女儿戈疆与北京大学秦克诚先生向我们提供戈革教授的遗稿,秦先生改正了遗稿中的少数笔误。  相似文献   

11.
玻尔研究所是近代物理学的圣地,在中丹科技交流史上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玻尔父子的三度来华,在中国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促成多批科学家赴玻尔研究所访问研究,从而对中国核物理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史实,包括奥格·玻尔1973年访华,1960年至1990年中国出访玻尔研究所的确切名单,并尝试分析玻尔研究所、哥本哈根精神对中国当代科技交流、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介绍玻尔的科学贡献。1929年,周培源最早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玻尔应中国两所最高级的研究院和四所最重要的大学邀请,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会见了许多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导人、物理学家和学者。中国学者称玻尔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领袖”,“原子物理学的开拓者”,“世界今日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38至1939年,张宗燧曾到玻尔的研究所工作,与玻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次世界大战后,玻尔与中国学者断绝了来往。大战结束后,张宗燧恢复了与玻尔的通讯联系,胡宁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哲学家罗忠恕在瑞典会见了玻尔。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4,(15):39-41
正2014年巴西世界杯完美落幕,全世界球迷都在享受着这四年一度的足球饕餮盛宴。当你为梅西的进球欢呼、为乔奥亚的神扑救感叹时,你是否知道,在这些足球健将中,不仅有世界名校博士、教授、知名推理作家,居然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球队:丹麦AB队主力门将,丹麦国奥替补门将。足球主要荣誉:1908年奥运会亚军。成就: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文革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论互补思想的两个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学中的三个基本量纲长度、时间和质量的测量操作都是对视觉空间发生的事件的测量。这种测量的视觉空间化,导致了视觉空间客观化并形成视觉客观化语言。尼耳斯·玻尔的互补思想对科学哲学来说有两个突破,第一个是在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进行考察后,对视觉空间和视觉客观化语言的客观性进行了否弃和限制,这是科学认识论上的突破;第二个突破发生在互补思想由物理学向生命科学推广时,提出只有物理学的演绎解释(机械的、因果的)方式与生物学的功能(目的性)解释方式的互补,对解释生命现象才可能完备。这是科学解释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玻尔研究所何以如此快地从建立到成为当时国际物理学的三大中心之一 ,并创立了哥本哈根精神 ?本文从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即协同和竞争 ,来分析研究所发展的原因。玻尔研究所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科学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科技百年的回眸与新世纪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眸百年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和启示,展望新世纪的挑战和前景,备感当代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一、百年科技发展历史之回眸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与发展,堪称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命。本世纪初,由于黑体辐射能谱的实验难以用经典物理学理论解释,普朗克(M·Planck,1858~1947)于1900年提出了著名的黑体辐射能量关系式E=hν,它标志了量子理论的诞生。后经过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于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玻尔(N·Bohr,1885~1962)于1912年提出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德布罗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历程     
正1901年12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诞生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伯。1920年,海森伯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伯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玻恩的助手。1924年9月,海森伯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26年5月,他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1927  相似文献   

19.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航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I0007-I0007
最近,一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实验,借助短红外激光脉冲在一种陶瓷材料上成功实现了室温超导——虽然只有百万分之几微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