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传播情境下非物质文化的流变和生存呈现新的样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读解典型区域民俗文化样式"花馍"在遭遇现代审美和消费诉求时的传播偏向问题,认为集体价值身份与个体审美价值的二元对立是其传播机理的实践症结。基于此,建立区域文化传播的保护机制,尊重文化传播的根本规律,拓展丰富的媒介传播方式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播先进文化职责的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传统-现代”的接续是复杂渐进的,民众通过不断保持传统,吸收、接纳、选用新事物,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现代生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体现在社会发展、文化交融、资本运作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不断将地方生活文化转型为公共大众文化。同时,它又借助资本的力量形成一种国家文化发展要素,成为“文化资本”并发生作用,它参与到国家文化产业/事业和社区、个体发展当中去,逐渐演变为国家政策保护和社会生活需要下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本”的生成,助力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连接,将传统文化赋予了在现代生活存在的意义。我们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资本”的特性,并认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资本”,它符合现代“文化消费”的审美特征,体现了时代价值,并对社区居民在追求文化自由、提高文化产权意识与明晰文化产权归属上具有实践意义。最后讨论资本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文化产业之路所要遵循的必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的一个创举,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基于公共目的和公共利益建设,由政府主导,利用公共资源,强调民众参与和民众共享建设成果。这使其超越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呈现出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共性"可以视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根本属性。近年来,各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在公共性维度下开展了诸多工作,在公共性理念共识、公共性的过程建设和公共性的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也仍存诸多不足和空白。进一步考察可发现,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不完善极大限制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共性的有效实现。以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民间公共性的作用,搭建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机制和平台,真正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的民众共享。  相似文献   

6.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海 《新闻世界》2013,(6):62-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英 《东南传播》2013,(12):30-32
福建闽地保留着崇蛇习俗,尤其闽北地区樟湖坂镇的蛇崇拜文化习俗保存得很完整,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普及以及城市化等现代化问题,蛇崇拜习俗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逐步弱化.在现代化语境下,只有通过调整地方传播生态,利用传统以及现代的媒体,拓展旅游资源,加大对闽北樟湖坂崇蛇文化的传播,才能使崇蛇文化转型重生.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建设的基础,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直接影响着城市演剧的形态与品格,对传统演剧传承与创新只有走与市民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传统演剧只有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演剧,这是建构现代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谐发展和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作为人类文化库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时代信息的积累,更是社会发展积淀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成为传媒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许多已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项目,进行正确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作为保存和传播最广泛意义上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不得不重新找到自己的基本坐标,审视自己作为各民族文化特性和多样性守护者,新的文化创造的催化器的社会角色,可以预测,进化的文化遗产理念将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博物馆巨大变革,博物馆应当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
随着21世纪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便捷快速的传播速率,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活力。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传播对象,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拓宽了传播平台,可见互联网数字化传播方式是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最明智的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平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互联网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青山  钱晓燕 《传媒》2016,(15):74-76
受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传统的传承方式亟需改革,应使之与现代先进的数字储存技术相融合,多管齐下,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动漫等传递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传统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带来了冲击,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着传承人趋于老龄化、传播内容难以创新、传播渠道单一以及年轻受众缺位等问题。对此,青春版《牡丹亭》定位年轻受众制定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延续了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生命,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思贤 《今传媒》2016,(3):55-56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失去了自己生存的环境,其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将"非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相融合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本论文以城镇文化建设为视角,调查襄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更好地展现地域特色的同时又能为当地人带来经济收入,让其成为新型城镇发展建设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分析、探寻文旅融合时代,在全媒体传播赋能下,如何创新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转变模式分析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跨机构集成策略,建立多平台或机构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促进用户、研究者和民众借助网络获取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服务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我们要绝对地保持其"原汁原味"、"原生态"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现代化转型,通过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搞好保护性旅游开发、培植和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大保护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实现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小榄菊花会具有800多年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月,小榄菊花会的诞生地——中山市小榄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广府文化(中山小榄)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通过小榄菊花会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和发展历程,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中扮演主导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链中所发挥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相传使文化生态得到活态保护,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生态得以良好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