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6月2日,辽宁省就《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条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应当经常问候、看望。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日益提高。本文基于实证数据,描述了我国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保障中精神慰藉需求的基本情况,采用logit模型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需求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南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136-138
当代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足够的慰藉和满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老龄人口的急速增加,使得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面临经济保障不足,医疗保障程度不高,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乏的困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对于应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保障要以老年人赋权为基本原则,通过提供经济救助、老年人服务以及相应的精神慰藉等途径来实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当前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正日益凸显,欲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必须通过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多方面的共同协力配合;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亲情关怀、老年人则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社区要充分发挥其慰藉老年人的功能、相关法律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张渝 《出国与就业》2011,(18):143-144
老年人精神赡养因为其法律规定的操作性弱,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使得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新老年法修正草案将“精神慰藉”专章列出,法律该如何具体规定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完善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成为一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常回家看看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老版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新法内容从原来的50条扩展到85条。尤其需注意的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城区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老年人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大多数老年人心情比较平静、心态好;良好的亲情关系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交流还需加强;社区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提出针对性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相似文献   

9.
养老不仅包括对老年人身体的照顾,还应该包括对老年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关爱。居家养老服务是新形势下城市养老的新创举,也是当前我国养老工作的主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提供老年心理关爱服务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专业居家养老心理关爱服务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非正式照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425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分析了老年人非正式照顾资源的作用及差异。调查显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安徽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予以照顾,配偶、子女是其最主要的照顾者;同时,亲属、邻居、朋友等关系资源也有所介入。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对老年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及休闲生活现状研究得较少。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四个区二百多位老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大致描述了城市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7,(1):81-85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比重每年都在上升,养老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在广西农村的实地调查,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广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进而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最重要的养老模式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对农村的养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广西农村老年人养老资金没有保障,生活上缺乏照顾和陪伴,精神生活匮乏。  相似文献   

13.
如今,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清官难断家务事",外人又不便介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老年人除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以外,对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而我国养老机构尚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本文从老年人社会福利角度分析我国养老机构的转型必要性与措施,希望在机构养老方面上开拓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独生子女父母老化,人口迁移频率和空间距离增加,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独居老年人群体日趋庞大且日益复杂,其内部异质性凸显。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研究城市社区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质量发现:不同家庭类型独居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生命健康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身体健康质量最差;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精神健康质量最差;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社会适应质量最差。有鉴于此,建议建立健全社区独居老年人信息库,分类提供社区精准关爱服务和分类保障;为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计划、邻里探视和紧急救助以保障其躯体健康;为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结对子”关怀和心理辅导以保障其精神健康;为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构建和谐邻里、鼓励他们社会参与及提高生活满意度以提高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6.
1在喊了很多年之后,"常回家看看"终于入法了。已经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该条规定就被很多人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并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把"常回家看看"这样属于道德义务的条款入法,对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存在的经济来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应有的生活照料缺乏、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养老方式多样化的探索-互动式异地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对多样化养老方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发展互动式异地养老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可行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互动式异地养老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责任不明确、保险费用的异地支取问题、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老年人的安全问题等诸多难题.总之,异地养老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外,还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以及所去城市的自然状况,开发异地养老的市场不能"一窝蜂".  相似文献   

20.
老年大学主要面向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因此,老年大学精神的提炼应体现以老年人为中心,用心用情精准服务的理念.鉴于此,将我心中的老年大学精神提炼为以下三方面: 创新育老.老年大学作为一所学校,应当具有所有学校应有的精神,即育人.因为老年大学是面向老年人的学校,所以,老年大学精神首要便是育老.在数十年时间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