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次作《书的旧事与启示》意有未尽,想到编辑出版人是成天埋首书稿的,除了读书稿,显然还应是读书人。这个读书人不是说编辑的身份,而是指进行时态的青灯黄卷,案牍劳形。编辑作为一个读书人,想来应有这样三重境界。 爱书人 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人们对于年轻人的赞扬常常是和书有关的。比如王仿子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几个人给他的印象,“还有韩中民和吴道弘都是勤奋好学,爱书成癖的年轻人”。 爱书是一种情感。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要受到书的熏陶,书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是别样东西不能替代的。要有一种爱书的情感,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天生一片爱书之心,这是编辑作为读书人的第一重境界。 爱书人或者爱书家做为一个词的提出,专利属于叶灵凤,见之于他的《读书随笔》。陈原则多次谈到,编辑出版人尤其是出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书迷。邓蜀生用书生这个词。我读过一篇他的文章,说到最重要的是,我们人民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从来都是由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生”。书生一般说来是读书、知书、爱书的人,故而常要求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读书、知书、爱书的素质。邓的话说得让人向往。眼前的例子还有一个。姜椿芳是大百科  相似文献   

2.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3.
人为什么对新的东西有一种抗拒心理呢?这就涉及到心理阈限值问题。所谓心理的“阈限值”,就是在“承受刺激而又不会出现异常变化的最高界限”。新的刺激如在心理阈限以内,人们一般乐意接受,若超出了心理阈限值,就会引起人们的异常反应——抵制、责难、辱骂、攻击、竭尽全力以摧毁之而后快。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在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几种角色:对读者,他是编辑;对作者,他则是读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他又兼有传者和受传人双重身份。编辑的心理阈限,分别表现在他这几种角色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4.
徐雁 《中国编辑》2006,(6):82-84
提出编辑要“观书”,而不能只“读书”,是出于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因为务实,所以才向天天活跃在图书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编辑们,提出“观书”的建议,而不是“读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编辑站柜台     
五月一日清早,长沙市中山路百货商店和星沙副食品商店,各新来了一名“营业员”。营业时间一到,他们就和老营业员们一起,站上了柜台,卖开了货。这两名“营业员”是湖南日报工商部的编辑贺顺庚和吴谷平。“全民文明礼貌月”开展后,湖南日报先后发表了长沙市中山路百货商店青年营业员王红、衡阳市东方红百货商店营业员肖文淑的先进事迹;紧接着又开辟了《学习肖文淑、王红同志引起的一场讨论》专栏。贺顺庚、吴谷平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为庆祝建馆110周年,商务印书馆将2月11日确定为读者服务日。当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以及的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编辑室主任等领导,分别以营业员的身份,出现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各大书店“站柜台”,倾听读者意见。  相似文献   

7.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调查结论中,关于图书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认为如今的不少图书“水”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文化含量(包括科技含量。科技含量也是一种文化含量),是一本又一本注水书、空壳书、炒作书,害得读者“一朝遭蛇咬,三年怕草绳”,不敢轻易地买书、读书了;那些非正常性的图书库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虔诚的读者,在上冤枉当后不再慷慨解囊的产物。总之,文化载体没有文化,内容产业内容匮乏的现象仍在蔓延、扩散,这使得我们神圣的产业蒙受羞辱,高雅的出版物处于尴尬之中。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编辑普遍缺少文化含量是一个躲不过去的“病灶”,于是乎,增加编辑的文化含量就成为本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记得学生时代读书,想在一本书上找到几个错别字是很难的事情,现在自己做了编辑,却发现满世界的书想找出几本没有错别字的反而变得很难了。曾经让自己觉得很神圣很崇敬很向往的“编辑”这两个字眼不再给读者带来安全感了,读者的抱怨和不满越来越多,就连作为图书编辑的自己也常常对此感到困惑和无奈。曾有编辑把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比作是悬在编辑头上的一把刀,这足以说明编辑自身对所责编图书编校质量的担心和不自信。是什么创造了一个“无错不成书”的年代?难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认为,读书常见有两种读法。一是随便翻翻,不高兴看的时候就抛开;二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他说,两种方法都可行,但始终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不行的。“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  相似文献   

11.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12.
我看编辑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过就在几年前,提起编辑,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还是一个终日伏案看稿、改稿,所谓有案牍之劳形的形象。不错,在传统的编辑学定义中,编辑的工作重点无疑是放在处理稿件的文字内容、语法错误、版式安排,甚至是大量的书稿校对工作上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衣的编书匠、改稿匠。“编辑只对稿子负责”成了人们长期以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编辑不问市场,不管发行,保持着一种“高雅”的形象。与此同时,许多被编辑看好的学术书、精品书却不被市场接受,这几乎成为一种尴尬而普遍的现象。然而市场就是市场,读者不买你的书,高雅的口号喊得再响,心里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报纸扩版热中,读书专刊纷纷应运而生,俨然成为当今的一大文化景观。据笔者的有限见闻,现在办有读书版的综合性地市报至少就有二十余家。读书版尚属新生事物,如何办才能为读者所需要和喜爱?这是大家都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宁波日报于1994年10月开设“读书”专刊,在这方面作了些探索。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版应该具备这样两点:一是信息量要大;二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先说信息量。综观当今各报的读书版,大致有这样两种办法,一种是静态的,即基本上以刊登有关图书的评介文章和个人读书活动之类的文章为主,不涉及书界的新闻动态。深圳特区报的“读书”,济南日报  相似文献   

14.
《中华读书报》上有一份关于读者买书的调查统计表 ,题目是“哪些因素在决定读者买书” ,影响程度分别是“最”“很”“比较”“有点”“一般”“不太”“很不”。这份调查的结果契合很多买书人的心意 ,从中可以看出 ,读书市场、读者心理的逐渐成熟正在呼唤着编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与更新。作为一名读者 ,我在买书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支配 :一是专业的需要。由于长期不断地关注这方面的书 ,对有关研究的新动向和出版的新书相对比较了解 ,对作者的情况也比较熟悉 ,所以易于把握 ;二是一般性阅读的需要。购买这一类书通常比较谨慎 ,我会从很多渠…  相似文献   

15.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16.
为学之道,一究根抵,二讲境界。以古人才学识论之,前者偏于才学积垒,后者偏于见识修炼,依这种见解来择书、读书,就又引出一个书的二分法来,一类书授人以学术与知识;一类书授人以思想和智慧;还有些书兼而授之。很显然,由顾晓鸣先生编定的《西方智慧通典》当归于后两类。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对多维世界的一百种眼光”。品味起来,实在比正题更灵动犀睿,更能撩起旁人的阅读兴趣,而书以“典”名多少给人一种板凝滞重的印象。在常人眼里,典册高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笔者所在出版社出版的《艾略特波浪理论——自然法则》一书,使艾略特先生编辑整理的《Nature's Law——The Secret of the Universe》在遗失了几十年后以中文版重新面世,正本清源,为波浪理论爱好者提供艾略特先生原著的中文版。书中展示了他在图书编辑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出的三重编码体系:知识点、图形、图形与知识点的结合,多图形与多知识点的结合,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页面或多个页面上的编辑技巧。理解三重编码的优点,对编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编辑出版专业性强的图书中,要充分考虑读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的编辑模式能够大大降低他们的阅读难度;一名编辑的努力与付出换来的是成千上万读者的省时省力,这其中的社会效应与时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8.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19.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