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出版工作》第十五期二十三页刘争义同志的信,未加查对鲁迅手迹,便说:“鲁迅先生决不会把“(?)”写成“(革华)”是可以肯定的。”我查了线装影印本《鲁迅日记》,(?)确实笔误为(革华)(见第三函第二十四册、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日记)。笔误是常见的事,这也无损于鲁迅先生的光辉。刘争义同志未查对手迹,无可责难。你们在编辑过程中看来也未查对手迹,就不免有些疏忽了。由于这种疏忽,竟造成“一处误排”的“公案”,使排者、校者、编者均蒙其咎,岂不有点冤枉!  相似文献   

2.
编辑人员要有政策观念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笔者认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所决定,尤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作者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政策水平较低,那就难免不在书稿当中有所体现;假如编辑人员再缺乏政策观念,审稿时就会使某些不恰当或错误的提法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过去,从而使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政治损失。下面不妨就笔者审稿当中遇到的几个实例,来看看编辑人员掌握政策的重要性。在一本中学语文知识读物中,编者选入鲁迅先生1930年写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分析此文时,编者挖苦和讽刺了三十年代的作家梁实秋先生。笔者以为,当时梁实秋先生发表了《答鲁迅先生》一文,暗射鲁迅先生领过共产党的津贴,鲁迅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对梁实秋无情地予以抨击。这是完全必要的,在讲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院派一直是鲁迅研究的中坚力量,在鲁迅作品阐释与鲁迅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鲁迅在现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关注度,在学院派之外,“鲁迅”也被更多的群体所阅读所接受所评价。近年来,一些以“鲁迅”为书写对象的出版物相继进入读者的视野,显示出“鲁迅”传播的新特征。通过“日常鲁迅”的书写和塑造,人们一方面在拓展与深化着对“鲁迅”的认识,一方面借助“鲁迅”对日常生活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5.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收集了鲁迅在北京时期、厦门时期,以及在上海时期回京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封,全部根据当年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迹录出发表。编者还对书信作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1年第3期发表了李小倩的《<鲁迅作品词典>指谬》一文,对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署有“全书由薯名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教授审订”的《鲁迅作品词典》的抄袭行为,指名提出了批评。8月31日林志浩致函本刊,并附《一则批评的回声》一稿,声明“对该词典编者所加的‘全书由薯名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教授审订’的不实之词加以辩正,并对李小倩的‘指谬’略说我的一些意见。”接来信与来稿,本刊立即指派专人进行调查。河南教育出版社指令该辞典责任编辑胡笳写了“关于《鲁迅作品词典》的编审情况”;而李小倩则认为,他的原稿一万余字本刊只摘发了一千余字,要求补发原文。三方各执一调。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把来信来稿公开出来,不辩自明,《鲁迅作品词典》有抄袭行为是可以认证的。广大读者都会作出公正的判断。总的实质性的问题,基本上已经清楚,一些细节上的争议,就不拟在刊物上继续讨论了。  相似文献   

8.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把编、读者之间的“互动”当作争取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漫画作为新闻报道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正在逐步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新闻漫画实现编、读者的“互动”,必须注重两个参与性。新闻参与性就是读者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闻事件提供给编者,让编者加工,然后配上漫画,以此来针砭时弊,惩恶扬善,寓思想性于形象之中,这种编者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人品和文品施锦昌新闻报道的价值是通过传播信息而实现的,这种传播囊括作者、编者、读者的活动。编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者是大众传媒坚持正确方向、确保质量的把关人,又是联系作者、读者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编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乃是与生命一体的终生伟业。而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劳动成果,正是这种积累、创造、传播的最佳体现。鲁迅自觉地将毕生的精力、智慧、才学奉献给了这种“积累、创造、传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而言,作为编辑,鲁迅的成就和贡献亦是实实在在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丛书中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真切而详尽地记述了鲁迅的“编辑生涯”,记述了他作为编辑的所做、所思、所想,为我们今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对照自己…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告诫写文章的青年:“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看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现在,仍有一些作者、编者满不在乎。最近,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400来字的短文,其中令人费解的词句就有多处。这篇短文所议论的,是街道里弄的一些老人,每晚穿街走巷,摇铃提醒居民注意安全一事。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性的传统节目”,由于“人们夜生活丰富多采”,“与现时的社会氛围很不相适,它已经失去了效应。”因而主张“不再摇铃”,说与其“进行如此价值低微的劳作”,不如“去跳跳老年迪斯科,岂不快哉?”作者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可以议论的。本文只是对其中的某些词句,作些剖析。此文多处使用“效应”一词。效应,本来是指物  相似文献   

13.
显微市场     
《鲁迅档案:人与神》:“人间”鲁迅 何梦觉 编 工人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鲁迅一方面被誉为“民族之魂”,另一方面备受攻击,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全书按不同历史时期选载有代表性的文字,众多名人在此亮相,显示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国外学者用“第三只眼”看鲁迅,自是别一种风景。 选题点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沸沸扬扬”: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本书则是出版界“回望”系列中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14.
报刊常发表代表编辑部观点的言论,如社论(社评)、编辑部文章、观察家文章、评论员文章等。“短评”也是“言论”的一种,只是内容比较单一,集中就某一问题、事件作扼要的分析,篇幅较短,长近千字,短的仅二三百字。短评可以就某一问题、事件单独发表;也可配合有关新闻报道,与新闻同时发表;还可以“编后”形式出现,仅对某问题作简洁明了的发挥和引申。海外报刊流行署名短评。“按语”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称为“案语”,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编者按”是编者对所发表的新闻、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主要是针对稿件中的观点或材料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意见、评述等。编者按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是着重指出稿件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5.
晓方 《新闻前哨》2013,(10):111-111
今年秋季开学,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由于其中包括鲁迅散文《风筝》,因此引起媒体的议论与批评:“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删除鲁迅会让下一代失去铮铮民族魂”、“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腾出版给徐志摩来教同学们风花雪月?”“是教育的倒退”“忘记历史?”“鲁迅的‘淡出’是‘教育的悲哀’”。甚至有网站发起“是否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调查。云云。  相似文献   

16.
姚冀越 《兰台世界》2007,6(5X):50-51
鲁迅的那种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都可以从越地先人找到“文脉”,为此我们可窥察到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的个性思想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渠红岩 《出版科学》2016,24(6):112-115
《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复杂广博,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编排不可能成为备受赞誉的大型工具书,它开创的由“汇编”到“典”再到“部”的分类方法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便于查找使用。“部”下的“汇考”“艺文”“纪事”“杂录”“外编”是编者根据材料的性质分别归类的,即使相同的内容也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反映出编者对文献资料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古今图书集成》的每项专题都可视为一部专门性类书,对有关研究具有索引作用,这是其科学的编排所产生的内容集成之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古都南京是鲁迅思想的启蒙之地。许广平曾说:鲁迅对于“学生时代,他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在南京”。周作人也说过:“鲁迅与南京的关系相当不浅”。  相似文献   

19.
并不是笔者忽发妙想,要把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相提并论,比较一番,而是《<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说了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这样一些话,使笔者不禁将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进行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大异而小同,深感《编后记》所论大谬不然,故只得握管为文,做此异同论,评一评《丑陋的中国人》。“非好辩也”,实有此必要焉。  相似文献   

20.
吴万哲 《今传媒》2005,(11X):60-60
“赤子情深”系百姓 打开明洲先生的作品集《赤子情》,农民工、环卫工、“抓贼个体户”、“鸡会长”、“西瓜王”……却扑面而来。这本书,正如编者在封面所“广告”的:“百姓记者,写给百姓的书。”读罢此书,感觉诚如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