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本身不是宗教,先秦的儒学创始人和大师都不是宗教家。尽管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儒教”和“孔教”的概念,但自始自终不是宗教。香港等地确实有人致力于把儒学演变为宗教,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提倡建立“实用儒学”的概念,以同应新儒家和孔教对儒学全面复兴的企图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乡村儒学开展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过往“乡村+儒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展望未来“乡村儒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融合之路。从历史、学理、实践三个维度来看,乡村儒学是活跃至今的历史现象、基于实践的理论学说、化民成俗的道德行动。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时代背景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的推进,其总体目标是淳化乡风民俗、引导向善向上、重塑乡土文明、构建精神家园。其主动性实践主体应由地方党委政府、人文学者和时代乡贤三方组成。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具体举措包括:把牢规范发展的政治方向,凝聚助力复兴的价值共识;转化以文化人的科研成果,增进扶志润心的民生福祉;做强融入生活的实践平台,构建协同推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宗法社会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存在。汉唐儒学在哲学上综合诸家思想,并与佛道对立融合,促使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逐渐向本体论哲学转化,在与各家各派相斥相容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在经学上采用重注经疏释的繁琐治经方式将儒学经学化又有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这就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5.
吴康斋先生是明代的大教育家,其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问和无所不讲的教法开启明代心学,活跃15世纪的学风,为阳明心学的繁荣提供思想史背景。他刻苦自立,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严守师道,体现15世纪儒家敢于自立与创新的精神,他还创造了大量诗歌,继承孔子、邵雍以诗为教的传统,启迪陈白沙寓诗为教的先河。吴康斋主张的读书、研究与学习应“有益于身心”、“至理有契”的教育理念继承生命儒学身体观的教旨,保存淳朴的私塾教育传统。重温他的生命儒学工夫论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人格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载是宋初诸儒中最激进的佛老思想批判者。其崇儒斥佛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申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一源”之旨趣,斥佛学“天人异用”、“体用殊绝”之谬妄;赞儒学“穷理尽性”、“推己及人”之博大,斥佛学“不思穷理”、“溺志虚空”之浅妄;扬儒学“大心体物”、“不萌见闻”之理性直觉,斥佛学“以六根之小因缘天地”之认知形式;彰儒学“均生死”、“通阴阳”之无畏精神,斥佛学“死生转流”、“厌苦求免”之偏狭自私。但是,处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张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作为儒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从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出发,超越传统,重新审视、改造与利用这一观念,对于当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儒学、基督教和共产党教育思想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旨在剖析其思想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于儒学适应封建政权需要这一时代呼唤,西汉早期贾谊、陆贾等人作了初步建构。董仲舒厚积薄发,兼采百家之长,从天道观、政治思想、人性论、伦常思想等不同方面系统地对儒学进行改造,标志儒学由先秦儒学到汉代儒学转变的完成,为儒学更好地为巩固封建政权服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李贽的反孔批儒曾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其曾经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基本思想倾向上的儒家观念。就李贽受先秦儒学的影响及其"异端"观点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加以评述,兼论其思想中的与时俱进观点。  相似文献   

13.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与儒学本身有着相通的地方,两者有着内在关联。从理论的人文关怀、队伍建设、生活化等方面借鉴儒学普及的历史经验,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朱熹之前,读书法已然广泛存在,但它们独立于儒学理论体系之外。将读书法引入儒学理论体系的任务是由朱熹完成的。朱熹倡导读书应是为了穷究义理,而不是为了科举或做文章,因而将读书变为格物一事;朱熹又将居敬、存心与读书绾合为一,读书于是又成为了涵养一事。通过这两种途径,朱熹成功地将读书法纳入到了儒学理论体系中来,对儒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院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儒学(儒教)宣扬现世的"人",并不涉及"前世"与"来生",也不讲究"天堂"与"地狱",更重要的是儒学基本不讲"独立的个人",从来都把个人放在组织中进行研判,如"君臣父子""个人与国家"的框架。孔子本人的形象也完全世俗化、全景化,没有被虚拟化和神化。儒学没有"顶礼膜拜"的场所,儒学不具备宗教的特性,不是宗教。孔子学院不是教会学校,孔子学院不对世界构成宗教威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党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而且为也为包括儒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举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儒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永昌地区举人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地理位置、儒学建立的先后、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执政措施、重大历史事件、生源质量、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了举人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然而,永昌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武时期的大姓移民和谪戍移民,本身具有儒学素养,在开科以前就有一定的儒学成就,不能仅以科举人才数量来衡量儒学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8.
商人与周人的降生故事都反映了生殖崇拜。儒学典籍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保存着许多生殖崇拜的思想,民间风俗习惯则保存得最多、最丰富。李辛儒同志的《儒学思想与民俗美术》一书,以陕西西部各地的剪纸和服饰图案,证实了我的“儒家思想保存了生殖崇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儒学传播得益于儒家经典文本的建立和其独特的教育体系,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应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文本、加强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作为理学奠基者的地位是首先在《横渠易说》中奠定的。张载穷究天人、合一道性、复兴和重建儒学是立足于易理尤其是标志着儒家世界观建立的《易传》哲学,并以《易》融通《孟子》和《中庸》。其所著《横渠易说》已基本上克服了汉唐诸儒以天人为二本的状况,并确立了“性与天道合一”的理学主题,初步实现了新儒学“天人合一”体系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