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继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本文从美学角度理解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内涵,认为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提出,讲话中包含了这样几个美学观念: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评判主体这三个美学观念.本文还对人民与文艺审美关系作了美学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蓁子 《河北科技图苑》2006,19(1):17-18,51
通过分析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学本质、制约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因素及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图书馆建筑艺术美的形式、特征和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第二起居室".  相似文献   

6.
艺术审美来源于视听,但"视"主"听"次成为艺术史的主流;表现在动画艺术中,则是"配音"观念根深蒂固。动画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艺术的起点;动画既应包含"画",也要包含"听",二者结合才是完整动画艺术;迪斯尼动画艺术中"听"的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代表的是"艺术的延伸"过程。迪斯尼通过音乐、对白与音响主体性的营造,实现了动画声音的独立地位。迪斯尼动画音乐神秘与流行相结合、旋律优美、深入参与剧情,对白语调简洁、语词简单,音响与角色、场景高度融合:它们是迪斯尼动画声音范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7.
古扇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与艺术思想的载体,是由器、物、道的思想所衍生出的艺术思想,并赋予了扇文化独特的精神品格。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从中国古代的器物观出发来探寻古扇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后来生发出的观念和审美形式特征,使扇子具备了更高的文化精神意义,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共同承载着扇文化的精神寄托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提高视听审美功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自始至终都应贯穿美的内涵。在声音方面,电视包装工作者应懂得解析优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音效在片中的作用与意义,懂得感受声音的情绪,积累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在视觉方面,影视美学是动态美学。包装工作者应根据观众的审美习惯,掌握动态美学的相  相似文献   

9.
商凌云 《青年记者》2017,(27):76-77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从美学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所具备的审美教育功能,不仅在于艺术美的形式,还在于艺术作品的内涵,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视听语言,可以为受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官刺激,好的电影语言可以为受众带来审美趣味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而在内涵上,将电影反映社会、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教育功能隐含于文本之内,才能使受众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深刻地反映社会、揭示真理,唤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审美活动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10.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峰 《现代传播》2007,1(4):97-100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告摄影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程,其形式和内涵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从单纯真实地介绍商品、拍摄记录性物像开始,直到把图像视为一种语言,传达各种信息,表达各种商业观念.直至今日,现代广告摄影已成为商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高度融合体.广告摄影不同于其它广告和摄影,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拍摄技巧和精通各类高档摄影器材外,还必须不断培养审美情感和不断更新设计创意观念.  相似文献   

12.
音响在视听艺术中的美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响是语言和音乐之外视听艺术中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在视听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是面面、语言、音乐无法替代的,音响所负载的美学信息,有着奇特的审美效果。从音响的本质特点来说,尽管音响较难代替画面、语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审美文化成为美学界关注的中心决非偶然,这既是经典美学自身拓展研究领域、更新观念的必然,又是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变革推动下的必然。我们正处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之交,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传统艺术的内涵、形式、传播渠道及价值取向均已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正如艺术史家阿洛德·豪塞所说,现代技术“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它那似乎是病态的节奏压倒了一切,特别是它与文化艺术的早期进行速率相比更是如此。因为艺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风尚的改变,而且给审美标准带来重要的变…  相似文献   

14.
高寒冰 《出版广角》2015,(14):124-125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婷 《现代传播》2006,(4):74-77
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应该自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创新品格和诗意品格三者合一的美学品格。文化品格是指影像叙事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具体体现为电视剧影像叙事的理性精神和悲悯情怀;创新品格表现为语言形式的创新和创作观念的创新;诗意品格是影像叙事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影像叙事的文化品格、创新品格基础之上,又融叙事形式、叙事内容、叙事观念、叙事伦理等为一体后到达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的两大因素,共同构筑了视听形象空间。画面需要声音配合,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三.在访谈中,高鑫教授从电视艺术关学得以自由言说的历史语境出发,以史带论,勾勒了中国电视艺术理论和学理路径的构建过程,有针对性地评析电视艺术创作观念论争和流变,并就艺术和技术、创造潜能、电视化,以及艺术本质及审美价值等一些电视艺术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阐发了其独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造型艺术和人的审美观念关系密切。当旧的艺术形式不能适应人类的审美需求时,新的艺术形式就必然被创造出来。 现代雕塑适应了人类生活快速发展的审美特征,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潮在艺术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是对造型艺术美学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小说《林海雪原》成书后,相继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叙事文本,不同时期的传播观念和审美诉求形成不同的艺术实践.文本的丰富性、多义性和差异性是艺术再创作彰显美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视点和纬度.研究不同的叙事文本对相同故事的阐释及传播话语,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审视文化传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李勇 《现代传播》2013,35(4):57-60
对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考查,可从修辞性与建构性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媒介文化着重对修辞学特征的采掘,变得越来越美,在生产"美"的能力和效果上毫无疑问优于艺术,艺术被迫另择它途;另一方面,媒介文化在表征形式的探索性与建构性上过于同质化,且往往借用经典艺术的既有模式,缺乏探索精神。媒介文化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构成悖论:越来越美但越来越乏探索精神。这一悖论体现出审美文化、审美观念在当代的深刻异变,是当代社会与美学诸多问题在文化层面上折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