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3.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像凤凰是禽中之王一样,是诗中之圣.作为杜甫常用的一个诗歌意象,凤凰意象表现着杜甫高远的心灵视角和高贵的人生精神,是杜甫的精神图腾与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而"以诗论诗"的体例,则是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嗣后,历代论诗诗层出不穷.以诗论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味隽永,易记易诵,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乃至世界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说自己的话     
冒继承 《阅读》2009,(4):22-23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对诗学也很有研究。一天,有个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8.
杜甫陇右纪行诗《石龛》的地理位置,“旧注”寥寥无几。考察确认:今甘肃西和石峡镇石峡村西山的“八峰崖石龛”为杜甫笔下的“石龛”。但杜甫只去了“石龛下”,而未去“石龛”。通过对前往八峰崖石窟道路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能“驱车石龛下”的道路,即由高河口进入,经石坝、刘河、真武、曹家湾梁、关坝、喜集、灯塔,到寺儿湾之路;通过对八峰石龛下寺儿湾“吉祥寺”遗存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走这条路的真正原因,拂去了诗意与八峰石龛环境位置相抵牾的疑云。论述了《石龛》诗与“仇池草堂”、《仇池》诗的关系,认为:《石龛》诗破解了诗圣专程寻访仇池的密码,也找出了诗圣寓居仇池山下飞龙峡东端灯塔村的证据,其《仇池》诗是在飞龙峡所写,属纪行诗。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作在抒情方面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  相似文献   

1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12.
知名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于诗学领域成就卓著,学界多关注其“抒情传统”论,而他在阐发中国文学“时间”主题方面亦富创见。陈世骧论“时间”最精彩者有两处:其一,陈氏精心构织中国式悲剧观,视命运为时间空间无尽流转,以此发掘杜甫《八阵图》之悲剧精神;其二,陈氏以“时间性”为轴心,绾和屈原《离骚》各要素,重释此诗的时间意识。其理论精义值得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3.
杜甫寓居秦州时期,为其五律创作的高峰期,该时期的五律在艺术特色上有几点很值得关注:即对仗形式的多样,入韵首句的突起,结篇的“十字句法”,“四一”句式的运用,“一”字的反复使用,特殊地名的借用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杜甫对于五律艺术形式和技巧做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为其后在五律艺术上达到造极之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玉雕《马踏飞燕》和铜雕《马踏飞鸠》的比较研究,看出"马踏飞鸟"的造型源自远古华夏两大原始族团的图腾崇拜。东部"华夷"族团的图腾为"凤鸟",西部"诸夏"族团的图腾为"龙马",随着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龙马与凤鸟联为一体。所以"马踏飞鸟"造型实际为中国传统"龙凤文化"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6.
《泥功山》一诗语调轻快,用词趋向口语化,理解貌似简单,但实际上古今注释多偏离了方向。要比较彻底地解读本诗,必须注意三点:其一,关于泥功山的位置《方舆胜览》已基本注清,泥功山和青泥岭是相隔数百公里两座山,不能混淆;其二,"朝行……暮在……"是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人惯用的句式;其三,本诗的创作原型是泥功山一带长久流传的民谣。  相似文献   

17.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杜甫陇右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诗人对儒家文化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超越 ,他无论穷达 ,始终不忘兼济天下 ,将国家、人民牢记于心。他对儒家学说中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心领神会 ,并以自己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证明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他既对儒学融会贯通 ,也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 ,力主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爱植物 ,怜悯动物 ,展现出以悲悯为特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9.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