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卡尔-奥托·阿佩尔的科学观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互补共荣,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相辅相成,力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科学观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科技理性的产物,21世纪,科学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科学文化是东西方的结合,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我们对科学观需要有新的认识,科学的概念需要有新的界定,这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教育等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 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 ,特别是 2 0世纪末 ,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 ,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 ,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特意组织这次笔谈 ,意欲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 ,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 ,从而为科学和人文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了避免笔谈的雷同 ,希望参加笔谈的同志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发表对“科学大战与后现代科学观”的有特色的看法 ,从而把这次笔谈讨论引向深入。今后 ,我们不定期地将组织一些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希望读者、作者提供好的笔谈选题 ,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5.
葛炜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19-220,209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技术理性的产物,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重视人文和传统文化,但这不是彻底的人文回归,我们从概念和逻辑上仍然无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这不符合21世纪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的国情,我们对科学和文化要有新的认识。(该篇文章分四次发表)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与人文知识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晖  高营 《科教文汇》2010,(34):30-31
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人文教育与文化自觉"为主题,表示人文知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走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人文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初步探索了知识观与教育的关系,何谓人文学科知识观,以及人文知识观的本质和使命等方面的内容。在号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人文知识观和人文教育关系到人的素质结构的完善,倘若在人的发展中缺失了人文素质,则人的全面发展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需要合适的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一种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文化。加强科学与人文教育,建设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外部文化环境,加强科学与人文兼顾的创新价值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的科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与自然由于共处于父权制文化中被压迫者的地位,使得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在现代合流而形成生态女性主义;科学作为父权制文化的同盟受到了生态女性主义科学观的激烈批判;生态女性主义科学观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局限性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人文在古代的融通是朴素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迎来了工业文明。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演化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人类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学大战"使科学与人文分隔加剧,但是,走向融通是二者的发展趋向。既坚持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原则",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原则",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马克思主义理论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1.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接受,并开始在一些高校中得到实践。中医文化由于具备自然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色彩,包括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思想、哲学思想和人文特色、疾病概念以及对疾病的预后和防护。所有概念都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特质。将中医文化的内容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学习与科学健康观相关的健康知识,增强体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阐述了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的需要,并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昕雨 《科教文汇》2014,(32):224-225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是探索者的智慧和人文环境的结晶。本文分析了阻碍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因素,论述了科技创新必须在特定人文环境中产生,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超越功利主义科学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和科学观作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严重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只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以费耶阿本德批判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观点说明科学与非科学的硬性划界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王龙  熊兵 《科学学研究》2006,24(Z1):11-13
真与善是科学的两种固有属性。在科学活动中,要将真与善两种价值融合起来。科学活动中真与善的融合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追求真理,人文文化追求终极关怀。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意识,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加强科技立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文思潮深刻影响了逻辑经验主义有关反形而上学、统一科学和科学世界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对逻辑经验主义人文语境的历史反思表明,科学哲学与人文文化的积极互动能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人文情怀能推动科学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更能将人类所崇尚的能力通过科学智慧成为现实。但目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不端和功利主义科学观,以及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行政化所造成的当前学术界科学精神缺失等。解决因此问题需要提高学术工作者的自律意识,制定和完善学术规范体系,注重培养科学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9.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81-1286,1300
科学革命观主要出现在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历史解读的人文领域,然而其影响已超出知识界、思想界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革命"观不仅不适用于准确地表述科学的划时代进步,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如果科学革命果真存在或成功,那么为何我们要独自享受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而让中小学生一直生活在革命前的旧社会,继续忍受着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牛顿力学的煎熬呢?通过对三个几近耳熟能详的案例分析表明:科学进步是不断开辟未知领域从而使已知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的进阶模式远比流行的不断革命模式更为接近科学史的真实;所谓的"科学革命"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的人文传说。  相似文献   

20.
孙敏 《科学学研究》2011,29(6):808-813
 基于已出版的有关文献研究探析西方社会对科学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可分为从古希腊时期把科学视为个人纯粹理性认识的真理,到文艺复兴时期起强调观察实验并追求实效的科学知识,到19世纪后半期起逻辑思维和经验验证并重的科学认识,20世纪后半期起重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理解解释活动,再到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和情境深刻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科学活动,直到目前将科学视为高度体现人类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不同阶段的科学观根据其特点被分别概括为真理科学观、经验科学观、表象科学观、文化历史主义科学观、社会科学观和实践科学观。最后简要讨论西方科学观演变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