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2.
以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儒学理论是一个以"道"为核心,并逐次展开、实现"道"的系统.就理论本身而言,儒学理论是一个自身完善的系统.可是,儒学理论在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它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在调整中,儒学有背离"道"的可能.如果仅在道德修养领域,儒学的价值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支撑,而儒学在历史上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和儒学的复兴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在儒学中包含着的"和谐社会"理想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复兴儒学必须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和全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在, "人和自然"、 "人与人"、 "自我身心"的矛盾已成为人们今后是否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 "人我合一"、 "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合一"的现代诠释会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现代意义一直是近几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儒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包括儒家伦理规范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维持正常经济商业活动运行中的借鉴意义,儒学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启示作用,儒学的中庸精神的现代解释在社会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儒学的民本主义政治诉求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翱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佛、道形上思想和修养方法为借鉴,创作<复性书>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去情复性"学说.李翱复性思想在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修习方法、道统论等诸多方面都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翱成为上承传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儒学本身不是宗教,先秦的儒学创始人和大师都不是宗教家。尽管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儒教”和“孔教”的概念,但自始自终不是宗教。香港等地确实有人致力于把儒学演变为宗教,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提倡建立“实用儒学”的概念,以同应新儒家和孔教对儒学全面复兴的企图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明清之际来华的一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状,他大量研习儒家文化,巧妙地利用儒家学进行传教.主要体现在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与儒教的相通之处;采取自身汉化的方法,生活习俗儒士化;利用知识传授,结识、拉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求得他们的支持.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利氏的"补儒"、"合儒"乃至"超儒"的思想,即把基督教文化渗透到儒家文化中来,使中国全面走向基督.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历来是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在现当代世界文化中西交汇、多元共容的语境中,儒学是迫使人类反思自我行为的文明进步与纠偏去弊的文化依托.儒学的现当代功用,东西方学者给予了有力的阐释,并有受儒家文化滋养的东亚区域文明的凸显佐证.展望未来,本着"和而不同"意旨,2l世纪的儒家文化将作为世界新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世界新型文明的建设,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与进步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由于理学的相对淡薄导致传统儒学的复归,作为在北宋学术根基下成长起来的金代理学,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疏离后,呈现出驳杂与"淳朴"之气象,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学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汉代儒学是古代儒学与阴阳家、道家、法家融合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传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实质与核心,但自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汉代儒学适应了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治成为汉代正统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它一方面教导人民顺应天意,另一方面大力总结社会统治技术,宣扬君权,天子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世俗性、制度化的特点,在汉代统一的背景下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