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一 《阅读与鉴赏》2005,(10):55-58
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怀着激动和欣喜的心情,站在平等对话的角度,采取书信方式,通过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相似文献   

2.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书信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胡桂华 《学语文》2014,(1):17-18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而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爱情的真谛。这篇课文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爱情的真谛。这篇课文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书信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  相似文献   

6.
黄晓园 《现代语文》2009,(4):116-117
[教材分析] 《给女儿的一封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最难解答的莫过于“爱情”这个敏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书信形式,引用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明爱情本质,使一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故事也启发和培养了女儿的正确爱情观。这篇文章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清汉 《现代语文》2011,(5):117-118
【从容说课】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永远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致女儿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为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8.
新书     
《广东第二课堂》2023,(3):28-31+42
<正>《写给孩子的书信课》作者:广东教育杂志社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第一届广东省中小学寒假书信活动学生组的指导用书,由广东教育杂志社组织编写。《写给孩子的书信课》由“书信人文历史课”“书信写作提高课”“书信名篇赏析课”和“孩子们的书信”四大部分组成。其中“书信名篇赏析课”包括“典籍里的书信”“民国书信”和“红色家书”三个部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编者精心选取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书信名篇,希望孩子们可以从先贤的书信作品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养分。“孩子们的书信”是原广东省中小学书信活动的“师兄师姐”的佳作,还配有名师对孩子们书信作品的点评。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作者和女儿谈到了“什么是爱情”。“爱情”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中的初中生是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爱情”这个话题,要么绕道而走,要么含糊而过。我觉得大可不必。所以对于这样一篇阐释爱情内涵的经典文章,我打算和学生直面“爱情”这一话题,大大方方地谈谈爱情,说说爱情。说一说——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教师可抛砖引玉,先为学生讲一则故事。如:朱丽叶和罗密欧这一对恋人因家族仇恨不能结合,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只能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或《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杰克因为…  相似文献   

10.
课内检测一、填空1.《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情的思考》,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表作有_____________。2。本文通过转述从"奶奶"那儿听来的一个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样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故事叙述了一对男女从  相似文献   

11.
别冻死了     
女儿三周岁了,一次我打电话回家,女儿接的。 女儿奶声奶气地对我说:“爸爸,天气降温了,记得加衣服。” 我刚想回答“好的,爸爸知道了”,谁知女儿又补了一句:”别冻死了……”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的同事因抱怨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动手打了她。事后,父亲扪心自问,认为此举不当,主动书信一封。信中写到:“……我知道我在女儿的心中是位不称职的爸爸,同时爸爸也承认在教育女儿上是位失败者……”。接着,写信人从五个方面检讨了自己存在的问题:1.对女儿期望值太高;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女儿升入小学三年级。她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全换了。10月初,我见到现在的班主任张老师,她教语文课。张老师跟女儿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所说的话几乎一样:“你家的孩子胆子太小了,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原以为女儿性格有些内向,年龄又小,不敢回答问题,等她年龄大一些就好了。可现在都上三年级了,还是这样!我应该针对女儿的个性特点对她进行教育,我心里这样想,渐渐地拿定了主意。  相似文献   

14.
汪春娟 《学语文》2010,(2):15-16
《致女儿的信》的主题非常明确,教学目标中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我觉得.首先对学生进行最初的爱情观教学这个“道”自然很重要.然而文本中作者极富智慧的哲理语言,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恰如其分的语言用词,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书生     
近日,偶读池莉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讲了她上小学的女儿期末考试语文得了99分,被扣一分之缘由是,把填空题中“青青的瓦”误填作“清清”二字。她问其错误根源何在,女儿的回答是:什么是瓦?作者顿时无言以对——毕竟不能责怪  相似文献   

16.
女儿小时候遇到麻烦时,我常喜欢和她做一种“提问——回答”的游戏。常常是妈妈很大声地提问“:选择快乐还是选择不快乐?”女儿更大声地回答“:选择快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年时期,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性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出生后,我就在考虑,女儿将来在处境艰难的时候,如果她能懂得选择快乐,就能笑看人生,继续愉悦地生活。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选择快乐”。孩子你别哭孩子嘛,哪有不哭的,只不过是爱哭、不爱哭,好哭、不好哭的区别而已。女儿满月后,我和她转移阵地,来到农村的奶奶家(我和先生两地分居)。由…  相似文献   

17.
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的封建教育,相似的反抗性格。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林黛玉是清代贵族之家的小姐,又寄居在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都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都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甚至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地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后方肯将女儿婚配给他,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以期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她…  相似文献   

18.
乐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一些“任性”的行为,比如,挑食、不爱吃青椒、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妈妈知道,二三岁孩子的“任性”是出于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虽然,大人也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但孩子实际上是不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比如,一位妈妈教育三岁的女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当妈妈叫女儿帮自己拿鞋子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你也要自己拿鞋子”,说得妈妈哭笑不得。其实,年幼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是从做事开始的,而不必一定对他讲许  相似文献   

19.
黄红艳 《云南教育》2009,(21):43-43
我是一名母亲,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时刻扮演着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角色,既是慈母,更是严师。不久前,女儿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三生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回来后,她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什么是人生意义的终极寄托!”女儿的举动,让我十分欣慰。作为家长,我对“三生教育”也有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丁华 《黑河教育》2010,(7):37-37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本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次编入的有关爱情话题的文章。“爱情”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因此,上课之初我有很多顾虑,一方面我担心性格内向、情感内敛的孩子回避这个话题,不肯与同学、老师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