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2.
举重上挺动作是由预备姿势、预蹲、上挺发力、支撑与起立四部分组成。上挺是将置于锁骨上的杠铃通过预蹲和借助于上挺发力,使杠铃举过头顶至两臂伸直支撑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作为该级别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上挺发力阶段技术表现优异,形成了火箭多级加速的发力,预蹲转化为上挺发力的时间仅为0.02 s,这也是龙清泉作为世界级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之一。但是,上挺发力阶段时间过长,说明龙清泉还"快"得不够,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表现较为优异,因研究者该阶段划分方式的差异,对一些概念的模糊处理导致无法对龙清泉"快"作更为深入的比较。但该阶段也展现了"近""准"的举重技术原则要求。在第二个支撑——起立段收前腿时,杠铃晃动较大,这是龙清泉需要改进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骆耀华 《体育科研》2016,(4):100-10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2名青少运动员进行8周不同借力推方法的训练,对影响上挺能力的预蹲制动加速度、上挺发力加速度、上挺专项成绩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探究不同负荷借力推对于青少年上挺能力的训练作用,为今后的上挺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挺中预蹲制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预蹲制动动作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预蹲的目的是为上挺创造冲击外力,即杠铃与人的共同惯性外力和杠铃的惯性力,从而为发力冲举杠铃奠定基础。预蹲在上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重视,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著,为运动员正确地理解并掌握预蹲技术起到了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观察及研究,只就上挺预蹲中两肘部位的选择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挺举比较落后,从1973年全国举重测验和全国举重比赛的技术统计来看,上挺的成功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蹲时上体前倾,杠铃重心离开身体重心,造成发力后杠铃偏前,脱离身体的支撑而失败。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宽硬拉成绩与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成绩与挺举成绩直接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下蹲翻半挺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前深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受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挺举上挺阶段的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挺举上挺阶段运动员的输出功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力阶段运动员单位杠铃重量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时输出功率对上挺时杠铃的最大速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还确定了最大瞬时输出功率,杠铃重量与杠铃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预蹲制动阶段的力学参数对发力阶段最大瞬时输出功率的影响,并应用功率参数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挺举的上挺部分近几年一直是我省不少举重运动员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一些少年举重运动员上挺更不理想。本文通过对不同级别少年举重运动员对比实验分析 ,采用借力推、半挺、胸上负重预蹲三个项目综合训练 ,来提高上挺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Nine males (age 24.7 ± 2.1 years, height 175.3 ± 5.5 cm, body mass 80.8 ± 7.2 kg, power clean 1-RM 97.1 ± 6.36 kg, squat 1-RM = 138.3 ± 20.9 kg)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 day 1,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one-repetition maximum (1-RM) in the power clean and the squat. On days 2, 3, and 4,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e power clean, squat or jump squat. Loading for the power clean ranged from 30% to 90% of the participant's power clean 1-RM and loading for the squat and jump squat ranged from 0% to 90% of the participant's squat 1-RM, all at 10% increments. Peak force, velocity, and power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bar, body, and system (bar + body) for all power clean, squat, and jump squat tria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ak power for the bar, body, and system i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y load and movement pattern. When using the power clean, squat or jump squat for training, the optimal load in each exercise may vary. Throwing athletes or weightlifters may be most concerned with bar power, but jumpers or sprinters may be more concerned with body or system power. Thus, the exercise type and load vary according to the desired stimulus.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两届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冠军陈艳青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主要辅助练习和竞赛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宽拉、后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借力推、高翻混挺、垫木窄硬拉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陈艳青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有其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有关举重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比赛时大部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举强、挺举弱,而造成挺举弱的主要原因是上挺失败.就上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比较,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Nine males (age 24.7 ± 2.1 years, height 175.3 ± 5.5 cm, body mass 80.8 ± 7.2 kg, power clean 1-RM 97.1 ± 6.36 kg, squat 1-RM = 138.3 ± 20.9 kg)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 day 1,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one-repetition maximum (1-RM) in the power clean and the squat. On days 2, 3, and 4,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e power clean, squat or jump squat. Loading for the power clean ranged from 30% to 90% of the participant's power clean 1-RM and loading for the squat and jump squat ranged from 0% to 90% of the participant's squat 1-RM, all at 10% increments. Peak force, velocity, and power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bar, body, and system (bar + body) for all power clean, squat, and jump squat tria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ak power for the bar, body, and system i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y load and movement pattern. When using the power clean, squat or jump squat for training, the optimal load in each exercise may vary. Throwing athletes or weightlifters may be most concerned with bar power, but jumpers or sprinters may be more concerned with body or system power. Thus, the exercise type and load vary according to the desired stimulu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使用Motionanalysis三维分析系统及Norexon 16道肌电仪,对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进行挺举的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通过运动学和肌电图(EMG)分析,得出一般运动员在挺举不同重量杠钤时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