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去做调查,他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有很多学生说不上来。再三动员启发,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心理学家换了个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为什么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呢?这位心理学家向同学们个别了解,得到的回答是:“平时听到家长和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你看看人家!’‘我小时候可是比你强多了’”等等,甚至还有些比这更难听的。在一片责怪和不满声  相似文献   

2.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3.
——“‘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有,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相似文献   

4.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但是,直以来,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有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学生就不会学习了,这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要想改变“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情况,就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我利用学案讲《植树问题》. 学案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会出现几个间隔和几个点? 2.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你认为一共可以植几棵树?(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你认为会出现几种情况?能把你设想的情况画下来吗?  相似文献   

6.
史俊 《山东教育》2012,(Z4):22-23
2012年4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刊文说:"‘如果你是孔融,会不会让梨?’最近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位学生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号。"这让人陷入两难:"‘让’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弘扬。但‘不让’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敢于表达真话又是  相似文献   

7.
辩析 学生读文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铠甲”的本义,提出疑问:“你认为’铠甲‘本来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铠甲’指的是衣服。”“难道是平常穿的衣报吗?”一学生反问。这时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穿的防刀枪的铁衣服!”经他这一提示,学生对这一概念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学《情绪》时,我顺手从一位学生的桌上拿起一支喝了大半的矿泉水,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瓶中所装的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瓶里装着小半瓶水。”“瓶里装着水。”“瓶里只有小半瓶水。”“瓶里还有小半瓶水。”接着我请学生点评一下,此时教室却静了下来,无人举手。我把“只有”和“还有”写在黑板上,“现在,发现了什么没有?”我问。终于,一位男生发言了:“我认为他们都说出了瓶中有水的意思。”“还有吗?”他摇摇头。“大家觉得他的话对吗?”“对!”学生们齐声答道。“那么,回答得好不好呢?”他们又沉默了。我在“只”和“还”下面加了黄色的着重号。“请大家再仔细想想,有没有新发现?”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只有’和‘还有’是有区别的,‘只有’的感觉比‘还有’要少。”“你说得很好,那么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相信你能说好的,也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低头看了一下书后,轻声地说:“‘只有’好像有点悲观,而‘还有’则很乐观。”我请他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问:“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这次我也在喊,倒让这位男生显得不好意思了。“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思维的大门一旦打开,学生们又兴奋起来。我选择最先举手的一...  相似文献   

9.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9.P13)。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出示《白杨》结尾句 :“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来研究一下这句话 ,然后给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甲 :一株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各指谁 ?学生乙 :“风沙”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丙 :“‘成长’明指白杨 ,暗指什么 ?”学生丁 :“整句话说明了什么 ?”问题提出后 ,随即进行答题、整理 ,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进而进行课外延伸 ,问学生 :“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成的文章是何等含蓄及意义深邃。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个方法 ?”“想 !”“那好 ,老师叫你们找一…  相似文献   

11.
近日,有幸读了陈庆宪老师执笔的《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一文(见《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上),主要讲述了临海市杨灵君老师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优质课评选,执教《平均分》一课的简要过程。就整节课而言,杨老师紧紧抓住“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了“感受‘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过程,新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其中的一个片段,我认为处理得不好,杨老师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这是在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时,杨老师出示的一道练习题(:1)下图中苹果分成了4份,是不是平均分?怎样分才能使它…  相似文献   

12.
高语二册《劝学》一文中‘绝江河’的‘绝’字,课本注为‘极、穷’,《教参》亦作此解。均误。此‘绝’所来注本都释为‘横渡’,未见异议。‘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如此讲解,文意畅达贴切。注为‘极、穷’,文意扦格不通,反倒把人搞糊涂了。《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收有‘横渡穿越’这一义项,且首例书证都是本句。《说文》:‘绝断丝也’本义把丝弄断,引为一般的断绝。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故又引为‘横渡、穿越’。此义在  相似文献   

13.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向认为名师教例“高不可攀”,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这个学期,我尝试借鉴了宁鸿彬老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的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9),结果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通过作文检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仿照宁老师的教法,上课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首先摆出三个问题:①课文哪句话说出了这则新闻的内容。②哪几句话概述了这则新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16.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7.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他们掌握运用思维连续的方式。一、步步质疑,努力开掘。下面以一则材料引出的命题《漫谈“牺牲”与“教训”》来谈谈怎样引导学生“步步质疑”的:“为什么会牺牲”?“吃毒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做‘第一个’不容易,说明不了解毒物的性质而吃了就会作不必要的牺牲”。“你能从社会变革的角度举出历史上‘第一个’吃‘毒物’作不必要牺牲的例子吗?”“象商鞅、吴起及‘六君子’……”“他们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鉴赏《登高》一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 ,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极少发言的王乾乾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 ,这首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起来发言 ,更没有料到他会在公开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思维竟似真空一般停滞了几秒钟。一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扭头去看那个“不懂事”的学生。看到大家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王乾乾尴尬地站在那里 ,低下了头。我示意他先坐下。“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 ?或许作者…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