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体育”,在我国从“体操”到“体育”,从涵盏一切的属概念到广义和狭义之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历程。本提出将“人体运动”作“体育,竞技,锻炼”的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2.
贾爱萍 《体育与科学》1995,(5):14-15,F003
1 引言 按一般划分,体育分用三大类,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依据,“体育学”的概念范畴亦分出“竞技运动和训练”、“学校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其实社会体育不是一个定义性的概念,只是限定性、界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试议体育与运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茅鹏 《体育与科学》1998,19(5):38-42
在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下,需要澄清体育和运动概念的含义。体育是从身心发展出发,以身体活动为内容进行的教育行为。运动是有意识的身体活动。运动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竞技运动是其中主要的一类。体育和运动是一对矛盾,并非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风靡世界并呈继续膨胀之势,然体育现象的分类亦可高度划归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两大领域。竞技体育是以发挥体能而争夺锦标为目的的体育,健身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并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育。实现竞技体育目的基本途径是运动训练,实现健身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身体锻炼。体育教学做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则既是运动训练和身体锻炼的基础,又贯穿于两类活动的始终。这是理论逻辑,在实践中,由于学校体育以其范围广、活力强等特点而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表现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后备、源泉、甚或主力成份,所以,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便通常被当作与运动训练匹配成对的实现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佧为匹配成对的概念,区别与联系是并存的。明确区别,有利于各自完善;认清联系,方可望整体协调。关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点,人们口头谈论不少,落笔行文不多,故此认识过程每每重新开始,难于深化。本文则试图为跳出往日循环铺垫一砖。  相似文献   

5.
陈胜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376-378
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巾此演变而来的体育文化、终身体育、身体文化、身体娱乐、竞技与体育等概念术语具有学术上的不同含义和实践上的不同功能,只有准确界定他们的概念,才能在体育文化实践中广泛交流和应用,并正确指导人们从事和接受不同的体育文化活动,以避免因含糊不清的概念给体育文化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竞技运动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希腊哲学为源头,以逻辑学为工具.探讨了“体育”与“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力求澄清概念。“体育”是种教育过程.与智育、德育、美育一起构成教育的内容;“竞技运动”是种通过规则性竞争,发挥最大潜力的身体活动。我们在认识其本质的基础上,痘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它们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以希腊哲学为源头 ,以逻辑学为工具 ,探讨了“体育”与“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 ,力求澄清概念。“体育”是种教育过程 ,与智育、德育、美育一起构成教育的内容 ;“竞技运动”是种通过规则性竞争 ,发挥最大潜力的身体活动。我们在认识其本质的基础上 ,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它们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养生体育”是由““养生”与“体育”两个词构成的,分别代表着两个概念。从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上看,“养生体育”显然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错误。因为,“养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人们养护生命、促进健康长寿活动的概括表达,也称作卫生、保生、摄生、道生等。而“体育”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体育一词在含义的解释上虽然有一个演化过程,但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的思想一直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所公认的体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我国的体育理论教科书中写道:“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作为广义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它们虽在具体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最终目的这一层次上讲,“体育”与“养生”是不存在差异的。将“养生”与“体育”两词连用,显然是同义反复。  相似文献   

9.
关于体育基本概念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归纳了中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这一名词概念的争论,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即体育同竞技运动有无区别、是不是硬把体育同竞技运动混在一起、体育学院统编《体育理论》教材对“体育”所下的概念是不是还有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以及“体育”的外延分类是否科学。论文逐一作了分析并对“体育”及其外延“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竞技运动心理、大众锻炼心理和体育教育心理3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3个领域:运动员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检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大众锻炼心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体育教育心理研究突出表现在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增多,对重要的基础理论探索更加深入.但在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心理建设功能领域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较多.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主要围绕运动员心理训练、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运动员的运动认知和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进行发生学研究,不可回避“什么是体育”的问题。我国古无“体育”一词,狭义的“体育”为近代教育学用语,即“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结合卫生措施,锻炼人们的身体,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辞海》)指的是“对身体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体育专家从几个侧面预测了2000年以后体育发展的状况,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体育将有八个显著变化: 1.体育将伴随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专门化阶段,大量知识广博的科学家将为体育科研服务。 2.“科学”一词将成为体育概念范畴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一词将会被引申为“锻炼科学”、“训练科学”等等。 3.竞技体育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水平而较少涉及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竞技运动的项目和内容会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上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把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看做是大三角形的底部、是基础,而把竞技运动看作是顶部、是提高。二者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体育理论教科书和许多体育教材中均把竞技运动的概念定义为:“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词典中的解释则是:“竞技运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与实施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 ,体育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上看 ,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未摆脱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的选择仍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 ,教学目的仍旧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渐显露 ,培养的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差 ,体育健身知识匮乏 ,大多数学生很少自觉进行课外锻炼 ,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中断了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 ,学校体育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但是,简单的“以练代赛”或“以赛代练”,都是违反训练学规律的。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科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以赛代练”,不是不练,提法的科学理解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17.
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1]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运动可以成为体育的构成要素。竞技运动具有的种种特性,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求。但体育课程中的竞技运动,必须要遵循教育标准而不要以竞技运动标准来设置。一、实践中的误区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对竞技运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较有影响的两大学派:技术技能教育观和体质教育观。进而导致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出现两种误区:第一种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直接搬用专业化、成人化…  相似文献   

18.
竞技训练中有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两个方面。身体教育中有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竞技训练和身体教育中都有技术和身体两个方面的问题,又都有二者的关系问题。这是国内外竞技史和体育史上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科学发达国家的体育界和竞技界,在现代体育科学和竞技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正在深入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对立和争论之中越辩越明。了解这种情况,对于发展我国体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可能有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体能”概念的源起出发,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进行“体能”相关关键词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的内涵已泛化为“广义的体能”,其外延扩大为“竞技体能”“健身体能”和“康复体能”3个下位概念,体能训练的研究范式也由此得以丰富。据此,剖析目前我国“竞技体能”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指出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引进、学习国际康复和健身训练方法、手段的必要性,但不加辨别地生搬硬套国外相关方法手段,导致我国竞技体能训练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20.
1.1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健身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又可以称作“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康复健身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其与健康健身具有不可割舍的根基,这也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中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所作为奠定了基础.从概念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外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界定较多,但纵观国际国内各家之言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