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考察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乡土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登上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还在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开启了新文学直接并多角度地面向乡村民间、关注和审视乡村民间文化的先河。本文从五四时期的社会基础、作者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乡土小说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众多的女作家中,迟子建以其独特的地域题材和细腻温婉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题材的独特;对人间美好情怀的追求和赞美;与前者相吻合的诗意而不乏忧伤的个人风格以及女性叙事的细腻温婉.凡此种种,构成了她的小说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但是,在对社会人生深度广度的开掘上,迟子建的小说也还存在一些缺撼,她的温情和诗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性的丑恶,使之时生活的表现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始终不变的核心。本文通过揭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生命与审美的血肉联系,重点阐释其生命观的多重内涵,探讨影响其小说生命美学营构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6.
儿童视角是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视角.对这一独特视角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迟子建的童年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价值现.而这一视角的成功运用,使迟子建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情调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鲁彦是我国继鲁迅开创乡土文学之后的一位最积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主要以唤醒乡民的自我意识、创造新思想为创作方向,并通过对民风民俗、乡土风情为创作背景,塑造一系列独具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的历史发展景象。对此,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外来文化背景及新形势背景出发,对王鲁彦小说创作中的乡民性格及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生长在微山湖畔的作家李贯通,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在他的小说中,提供了充满民间文化意蕴的原始风景;运用理性的眼光对时代变革中的传统意识与乡镇生活作出审视与评估;注重从现实的生存经验升华为人生的普遍哲理;在近年创作中,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心灵拷问,努力托举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艺术上,李贯通的小说富有中国古典美的风韵.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想象角度出发,浩然小说展现了他心目中乡村革命的愿景.建构新社会秩序的乡村革命需要继续想象,浩然小说带有深厚的乌托邦情结.由于受认识生活深度的局限,浩然对乡村革命的想象并不够广阔厚重,未能超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提出构成孙惠芬小说创作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乡村,一个是个体。乡村是她记忆和想象的来源,是其审美表现的对象,她深切关注、深入揭示生活在乡村中的个体心灵,呈现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祐立后由太皇太后高氏主导,她与宰执反复商榷皇后人选、斟酌勘婚之说,力求“要令天下无可指议”,最终决定立“门户静”的孟氏女为哲宗皇后。在高氏与宰执看来,“幽闲专静”的孟氏女可以协助皇帝“正家”“正国”,实现“朝廷安静”“增美国家之治理”。高氏与臣僚在制定立后仪制时表现出的观念差异,反映出朝廷内部对是否效法三代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以家史想像的创作方式误读了传统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刻画了吃苦耐劳的华裔祖先形象,追溯了华裔祖先早年来到美国的奋斗史;在《孙行者》中,她又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美猴王形象为基础塑造了一个融中西方文化基因于一体的华裔形象,借助这一人物传达了她对华裔美国人民族身份的思考。这两则误读都传达了作家对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具体解读小说中两则中西文化误读,深入探讨汤亭亭如何回应主流社会对于华裔美国人民族身份的争议,又是如何在文本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了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想象。  相似文献   

13.
试论《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艺术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给世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她具有美丽的外表,更主要的是她那种勇敢、坚强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她以不懈的奋斗和追求以及不为世俗所容的贪婪和残酷,谱写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史上一部永不磨灭的传奇。  相似文献   

14.
在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反复出现的风和水的意象对于营造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和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形象多是扁平性格的,而且过分夸张,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的符号就是淫妇,而站在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的角色,那么,潘金莲的悲剧命运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容姿美好,出身低贱;反抗大户,被嫁武大;钟情武松,无情被拒;偶遇西门庆,终成悲剧四个方面论述了潘金莲悲剧命运的一步步生成;从内因:反抗的性格和外因:封建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两个方面分析了潘金莲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的丫头群中,袭人向来是颇具争议的一位,褒扬极少,贬斥居多。身处奴隶阶层的袭人自有她的“痴处”,不可仅凭“叛逆与否”这样的暴力符号将其一棒打死,否定她人性的优点与存在的个体价值。应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观照她的生存处境,尊重她的爱情,发现她纯良、宽厚的美德,使其形象分析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题材,受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从亲情的泯灭和婚姻的悲凉两种视角出发,以《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人物为代表.深刻揭示“人性恶”的主题,抒写悲剧人生。这与其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影响有很大关系。为后人探索人性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