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五个维度比较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议我国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升博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力发展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组建导师指导团队;理顺博士研究生培养前期的淘汰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年度评估制度;贯通设置本硕博课程,提高博士研究生课程获得感;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促进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科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法国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很多办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秉承培养科研人才的办学宗旨使得这些国家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这个宗旨,部分学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科研事业,并且学位论文的质量也非常令人堪忧.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学位变成敲门砖;教育中存在马太效应;教育过程严进宽出;教育模式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科研精神不断弱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不断完善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在净化科研队伍的过程中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使得传统的科研精神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6,(6):82-88
国内研究者已分别对中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中国与外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博士资格认定、修业年限、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将中国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德国等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展望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将会呈现以下趋势:明晰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研究生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整个培养质量.制约研究生课程质量的因素众多,而在当今时代,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理论性和应用性兼顾;统一性与个适性协调;专业性和通识性统一;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创新性与持续性双赢.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品质,而非经济学强调的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创新;不同知识类型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同影响,博士生更需要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国内博士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科研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能力。人们需要跳出教育研究的某些阈限,从心理学视角探寻培养我国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之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综合性高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的实证调查,呈现了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现状。结果表明,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对较高,其中师资队伍满意度最高,专业发展满意度较低,组织互动满意度最低,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和条件保障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处于居中水平。具体而言,教育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水平、能够获得的学术指导、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前沿性、专业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等硬件资源非常满意,而对课程种类丰富性、实践领域教师/导师比例、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学院组织的生生交流活动、学校毕业论文要求、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不甚满意。因此,本研究建议: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多渠道课程资源整合;适当提高实践领域教师比例,加强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加强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丰富毕业考核形式,促进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1981年正式招收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至今已有30余年。在30余年发展历程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展。特别是最近10年,随着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成倍增长。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审时度势,重新思考和厘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有效管理现有的学位点,优化导师队伍,尽快更新不合理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在培养制度方面,硕士学位教育是一种"终结性"而非通向博士学位的"过渡性"学位教育;博士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下课程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培养类型多样,渠道多元;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研究生院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认为应该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生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逐年下降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反恩。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是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然重视完整性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科学合理并且有利于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课程设计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群体构成的日益多样化呼唤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当前博士生课程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其合理性正面临挑战。对我国三所“双一流”高校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发现,课程制度设计的模糊性与有限性导致学生选课决策更多表现为既定约束下的次优博弈。此种选课机制与课程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性相结合,最终引致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分异。博士生通过旁听、权变等非制度化实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习者在教育场域中的能动性。未来,有必要增加博士生课程制度的弹性,重申有效互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co-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focus on co-teaching from a doctoral student perspective. Drawing on our experiences co-teaching at a large,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y in Canad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eps taken to co-design, co-facilitate, and co-assess a graduate level course. We recommend that co-teaching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in higher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doctoral programs, as i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personal teaching styles, develop diversified curriculum, build confidence, and take greater risks in the classroom—all of which benefit educators and students alike.  相似文献   

13.
大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立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研究生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1978-2018年核心期刊6988篇文献的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聚焦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专业学位认证、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方面;王战军、王传毅、袁本涛、张文修、廖湘阳等学者的研究在该领域主题演进中颇具影响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国际化水平提升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研究主题较为多元化;研究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逐步聚焦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术共同体逐步形成,研究生教育学成为将来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众多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开始由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作为医学院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尚未形成一套稳定的管理体系。文章通过运用SWTO管理理论来分析医学院校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现状,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发,提出从加强学科建设、专业课程改革、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生自我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等管理举措,为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对世界各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回应专业博士教育社会质疑、弥补哲学博士教育长期缺失双重需要推动下,哈佛大学对教育博士学位培养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撤销原教育博士学位(Ed.D.)、新设教育领导博士学位(Ed.L.D.)、创设教育哲学博士学位(Ph.D.),形成了两种博士学位并存共生新格局。从培养模式比较看,专业博士回归“实践”属性,教育哲学博士凸显“学术性”特点,且两者均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培养教育博士起步较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借鉴哈佛大学经验教训,积极推动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医科大学从优化生源质量、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实施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加强学术道德监管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心,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反映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否有健康持续的职业发展。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一系列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吴玉萍 《成人教育》2012,32(6):29-30
成人教育面对的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因此,普通本科教学管理不适用于成人教学。改革立足于成人接受高校教育的求学动机,提出了基于动机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并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师授课、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教学管理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理念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构筑了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社会育人三个育人平台,形成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与基础课程改革一体化、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三维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管理,对应用型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