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万健 《图书馆》2004,(3):99-102
中国有着悠久的藏书文化。清代是藏书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是由许多历史因素促成的。清代的藏书家人数超过其历代的总和,且分布地域广;其收藏丰富,藏书质量高;藏书家中多学问家,对发展学术贡献大;藏书家中多编刊专家,刊刻传布典籍成就突出;许多采用新式图书管理方法,主张藏书对外开放,促进了近代图书馆的诞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清代民国著名藏书家年谱》,对清代藏书家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私家藏书活动对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白族地域的私人藏书家身份多样,藏书内容丰富,形成了藏书为乐、爱书勤学、藏以致用的私家藏书风尚,这种藏书风尚对汉文化的传播和推进明清白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白族文化史研究中,私家藏书自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具有五大基本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景观;由藏书体现文化品位;由藏书体现“仁人爱物”精神;作为藏书家个人性情与志趣表征的“藏书精神”;与公家藏书互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价值。基于此,论述历代藏书家的发展过程、地域性藏书文化的流变、古代藏书家的人文精神,以及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我国私家藏书业的鼎盛时期.其时藏书家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其藏书丰富,收书质量高;藏书家中多学问家,学术贡献大;他们还编刊图书、流布典籍、传播学术,并对近代新式图书馆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清代私家藏书目录数量多、品类全,其发展催生了版本目录学,并把题跋目录、专科目录推向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史料论述了清乾嘉时期“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江藩的主要著述及其藏书事迹。旨在说明清乾嘉时期徽籍藏书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各地藏书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8.
1苏州和常熟藏书家 我国清代藏书家,以地域分布论,孙庆增称:"大抵书籍之家,推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金陵、新安、宁国、安庆及湖南、北直、山东、闽中、山西、关中、江西、湖广、蜀中亦不少藏书之家."[1]这位江苏常熟(虞山)的藏书家,大致是从友朋言谈、书友交往和书目考察,也可能是从江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分析,得出这个结论.但清代藏书家江南以苏州为中心的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赵长海  王涛 《图书馆》2023,(3):105-111
藏书楼匾额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物及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出藏书家的雅尚志趣、藏书特色及藏书楼环境风貌,是我国灿烂藏书文化和悠久藏书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古代浙江43位藏书家64幅匾额的分析,宋代藏书楼匾额已普遍存在,多为名家题写,亦有皇帝御书。藏书家字号、印章与藏书楼的名称、匾额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沽上琅嬛:天津藏书楼与藏书家》是一部集藏书文化与城市文化于一体的专著,也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佳作。该书梳理了24个藏书家(家族)的藏书活动,通过缕述藏书家与天津的渊源揭示“天津藏书家”的内涵,以藏书楼的古今对比反映天津建筑文化的变迁,又通过藏书事迹表现了藏书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化私为公的理念,以藏书家在经济、教育、慈善等领域的活动展现了近现代天津开风气之先的一面,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助于促进藏书文化与天津城市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郑堂读书记》是清代周中孚所撰述的一部大型目录学著作,其中录有明清俗语辞书二种,评价总体上是中肯的;该书还录有与明清俗语辞书性质相类似的其他著作,可以由此窥见明清俗语辞书的学术基础与编纂风气。对《郑堂读书记》收录明清俗语辞书及相关文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周叔,名暹,字叔,以字行,晚号翁,署老。安徽至德县人,周学海之子。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十三日生,1984年2月1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4。早年就读私塾,获候补通判衔。民国8年,随四叔学熙在青岛,任华新纱厂常务董事。后历任唐山、天津华新纱...  相似文献   

13.
姜珊 《兰台世界》2020,(3):12-16
经过检索统计,2018-2019年,两年间有43篇明清档案史的文章发表,14本相关的专业书籍问世。本文主要对这些明清档案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探讨明清档案史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彭而述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入清后多次参加平叛和靖边战争,一生戎马又勤于著述。他的《读史亭诗文集》作为乾隆前刊刻的禁毁书,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不仅为后世研究其生平事迹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蕴含着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李鹏 《出版科学》2016,24(5):116-120
中国明清时期图书出版者充分利用凡例位于一书卷首这一位置优势,在其中植入各种广告。坊刻小说之外,与科举考试关系较为密切的经义、类书、史书、总集以及子部中偏实用的如术数、医学类图书的凡例中也多植广告。这些广告包括夸耀性广告语辞、征稿广告、刻书预告以及版权警示语等,表达方式分直陈式与比较式,而后者尤见宣传技巧。图书出版史上的凡例广告对于当下图书出版业者仍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典籍日就澌灭,诚乃“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清朝定鼎不久,文教大兴,与以黄虞稷为代表之众多江南藏书家彼此频繁往还,艰辛地聚书、刻书以保存图籍、播衍学术、陶铸学风,从而使传统文脉绵延不绝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   

18.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读书会的本质出发,通过史料爬梳、分析与研究,探究我国传统读书会的起源及发展分期,认为我国传统读书会是社团的一种,由社名、社长、社员、社址、社约、社事、会期等诸要素构成,其孕育于先秦,萌芽于南北朝,经历隋唐至明代的兴起与发展,在清末逐渐向近代读书会转型。  相似文献   

20.
逐一甄别苏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几十种黄裳藏书,从中选录集部古籍题跋九种,并加以浅释。因所录诸条多是首次发表,故对黄裳的藏书题跋以及对明清集部古籍的研究多有帮助,从中也能看出黄裳的藏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