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且该学科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基础。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将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割裂开来,学生无法在"真空"中获得有价值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甚至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此,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借助多样化的生活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借此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实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
借助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鲜活,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道德与法治,带着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场所,也是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引入生活案例,创建交流平台,以便做好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单一学科,但是其所涉及的其它学科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如果仅仅限于本学科教材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习得,也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积极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抓住知识主线,提升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弄清知识关联,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立足生活开展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生活中来,又于生活中应用,所以,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内容来展开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如果将其与生活本质相联系,就能够提升知识的可理解性,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和应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用生活推动知识的渗透与内化,帮助学生提升相应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其知识理论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规范与基础。以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教授脱离生活、照本宣科,把它当作考试内容让学生记忆,这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空洞,与新课改教育理念不相符。鉴于此,针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策略展开论述,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侯永武 《天津教育》2023,(32):92-94
<正>“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教学方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读思达”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事件,总结生活经验,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困惑,并通过实际行动了解深层原因和具体内涵。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架构体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有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静 《考试周刊》2022,(7):127-130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德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非凡.而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任何学科都不再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其实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运用生动的案例,不仅要促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更要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真理作用.基于此,...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生活元素导入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生活化课堂活动,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连接;开展生活化案例教学,强化道德法治知识的运用;开...  相似文献   

11.
2019年恩施州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与开放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性,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凸显了学科时代特征,引导考生关心国内和本地重大时政热点,培养爱国情怀。试题将法治时政融入其中,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价值取向,突显了学科的法治本位特色,培养了考生法律意识,旨在让法治意识在每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做新时代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吴汉宗 《天津教育》2023,(20):44-46
<正>立足于生活实施教育教学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深层次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方便学生记忆,彰显学生的学科核心思维,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及应用,达成学生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敏 《教育》2024,(6):114-116
<正>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96):109-110
在初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科目,之所以这样界定,是由初中道德与法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事件能力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根本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责无旁贷。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都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小学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够把这门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谈虎年 《江西教育》2022,(11):28-29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只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那么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有效的情境,那么学生就可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A0):127-129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在小学阶段中设立,是由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按照新的教育目标和需求,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并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促进自身生活技能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在带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时候,及时运用生活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授课的成效,并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通过论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作用,以及当前小学阶段该课程所存在的现状,最终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顺利推动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做探索。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整体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与体验性,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了解国情与国策、培养其思想品格。因此,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其在真切的体验中获得直接的知识与感悟,加强道德内化,从而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试题情境,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试题命制中落实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使考试过程成为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内化情感和外化行为的过程,使道德与法治试题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现以本人命制的试题为例,阐释对设计生活化试题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试题立德树人功能的思考和探索。一、例卷:2019年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第Ⅱ卷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更应该围绕“德性”建构“生活事件”,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观察、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情理交融的生活课堂里立德铸魂,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德性”、发展道德思维,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价值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