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查阅宋前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与相关旁证史料,参考后世尤其明清的有关著述,以范宁及其《论语》注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对东晋《论语》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释,从中可窥见其注经的时代个性,由于这一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潮流及其各种大小学派的思想渗入其中,其注经的多元性特色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2.
东晋郭璞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词异训现象。所谓“同词异训”,即:同一注者针对相同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同词异训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注释角度相近、意义彼此相承的同词异训现象;注释角度不同、意义相互补充的同词异训现象;特殊的同词异训现象。这三种同词异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郭氏致力于呈现不同文化内涵、对统治者进行政治隐喻、推动博物学发展、展现严谨的注书态度、致力于开创注书方法等主观意识和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3.
勿庸置疑,最成功的曹操艺术形象,是在《三国演义》中。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生动,除了罗贯中的天才创造以外,还因为它经历了千余年的酝酿过程,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头和文字加工。如果我们把这一历史过程回溯一遍,就一定会对《世说新语》及刘注中的曹操艺术形象产生兴趣。 笔者在这里使用“艺术形象”这个词,或许会引起非议。可无论怎么说,《世说》及刘注中的曹操巳不是史学家们所描述的那个同名历史人物,而是活在文学天地里的人物了。 《世说》正文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记述描写曹操言行的,有二十条。见于刘孝标注引  相似文献   

4.
范宁,东晋经学家,治经以《谷梁》为主。他提倡儒学,反对玄学,认为玄学之兴罪在何晏、王弼二人。范氏所撰《论语注》史志失载,散佚已久。晋江熙《集解论语》杂取十三家说以成书,范氏居其一。今参校马国翰辑本,复为钩稽,共得四十三节。  相似文献   

5.
清代王琦整理、笺注的《李太白全集》,是学界公认的李白作品的最佳注本。对比杜甫作品的最佳注本——《杜诗详注》,发现此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内注解意"之精和"外注释古"之当;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贪多炫博,芜杂繁琐,该注未注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核刘孝绰与萧统的生平行事及二人的交往情况,分析刘孝绰的文学思想。从而认为刘孝绰的文学思想与后来《文选》编纂的指导思想和选录作家、作品的衡裁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夏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之举。颜师古注以为其地在中山国。根据大量文献记载分析,颜注显误,安民县与呼池苑之属地,不在西汉中山国,而在安定郡安定县,即今甘肃华亭县一带。呼池苑是《汉书·地理志》失载的边郡六牧师苑之一,王文涛《西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属地考》一文认为“安定属巨鹿郡”的考证,因对史料引用和理解有误,故结论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王肃《论语》注与郑玄《论语》注,其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学术层面上:第一,知识层面上,因为经文文本文义的模糊不清或经文的断句分歧、字词训解不同,从而造成了郑玄和王肃对同一经文理解的不同,不是王肃故意与郑玄注对立,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二,学理层面上:“王学”反对“郑学”注经时掺杂谶纬,王肃《论语》注既较郑注更为简约、理性,少有谶纬说经,而其少部分又注重义理发挥。郑玄《论语》注和王肃《论语》注的上述差异,远不能反映郑(玄)学、王(肃)学之争,尤其是两者在今古文经学的纷争。仅就此而言,当前学术界似有夸大郑王之争之嫌!  相似文献   

9.
疏与经注的合刊年代 ,目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合附始于南宋绍熙二年 ,即 1191年 ,论者以《礼记》经注与疏的合附为证 ;第二种认为始于南北宋之间。我们以为第二种看法虽未明确指出合刊的具体年代 ,但却是正确的。因为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宋板”条下有着十分清晰的记载 :“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 ,而《易》、《书》、《周礼》先刻 ,当在北宋之末也。”阮元在《〈仪礼〉注释校勘记序》《宋单疏本》下注云 :“注疏合刊于南北宋之间 ,惟《仪礼》又在后。朱子自述《通解》云 :‘前贤疏各为一书也’。马廷鸾曰 :‘余从败箧中得景…  相似文献   

10.
清代以后的《老子》注释,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一些词义误考.以晚近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为底本,与各家注释所据的传世本进行对勘,择取“粪”、“握固”、“加人”三词,对诸家释义进行考辨,或择善而从,或别出新意,认为三词分别为“为田施肥”、“握拳紧”、“施加”义.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思想是汉代社会思想的重要方面,它充斥着汉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数字、五行、颜色、干支、味道、五藏等用字,许慎放弃文字学角度的说解而改用阴阳五行思想,对此,今人需要用“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全面解析,不能生硬否定。  相似文献   

14.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正月,王伦出使金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王伦传》等书记载王伦此次出使使职为迎请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宋会要辑稿》《宋史·高宗本纪》等书所载王伦出使所带使职为迎请梓宫、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成书年代均早于《宋会要辑稿》及《宋史》。且当宋徽宗逝世后,宋人眼中的"两宫"意指宋钦宗及韦后。宋高宗为应对反对和议的呼声,曾多次在人前表态自己屈己议和是为迎回梓宫、宋钦宗、皇太后,为自己屈辱的和议披上道德的外衣,这不仅使南宋朝廷内部反对和议的呼声越来越小,还直接推动了南宋朝廷忙碌于迎接"两宫"的工作。故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的"两宫"贴近历史事实,它不仅反映出王伦出使时的真实使职,也反映出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5.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可是汉初功臣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叔孙通适时提出制定朝礼,提出了"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的原则,因经典缺失给继承古礼带来了困难,叔孙通通过征招保留周礼的鲁生参加制礼,使古礼因素得以挖掘。  相似文献   

16.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17.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其诗集《剑南诗稿》中有六十余首诗记载了当时农人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生产技术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其中一些诗作还保留了许多农谚。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题材,也大量保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对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界历来对刘基《郁离子》的命名阐释均不正确,实际上《郁离子》之名出自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考之刘基的生平与创作,这是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19.
从《说文》谐声字与谐声偏旁的上古语音关系入手,结合《说文》的构形系统和出土文献材料,对《说文》谐声字的声符进行考察,认为:大徐本《说文》对、磬等字声符的认识存在问题,应当根据多重材料的综合分析重新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20.
综合徐小贞和卢信朝二人译前准备工作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通过预测、联想的方法,通过问题清单的准备,可以对于口译员新手和口译训练的学生以及口译工作者予以训练,尽快进入译前工作的词汇准备、背景知识准备、以及任务框架准备工作,较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