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彬 《新闻爱好者》2017,(12):39-42
任何一次社会的重大变迁在某种程度上都将催生一种新的伦理精神,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变迁也需要新的伦理来支撑,这就是责任伦理。责任伦理拓宽了传统伦理学研究的范畴,也赋予了其新的道德维度。新闻传播责任伦理的建构应以"行为善"和"品德善"为其内在维度,形成当代新闻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中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下传播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界热议的话题.文章从"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的关系入手.梳理了"人肉搜索"的含义、伦理道德属性及其网络传播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1)
本文根据"开放伦理"理念,结合演绎法和决疑法的伦理推理逻辑,建构了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及智能技术伦理争议分析路径;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20年信息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中智能技术相关的十大舆情事件/话题的热门微博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有哪些、存在何种偏向"以及"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和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内容存在怎样的差距"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发现: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不同舆情事件/话题中,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偏向存在差异,"安全"和"责任"被关切的频次最高,"公平"受关注频次次之,再次是"人类尊严""人类自主""透明"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个人信息保护","真实"理念并未受到关切;应然层面的伦理维度及相应内涵在舆情讨论中并不能总是被微博用户完整地关注到,而实然层面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内容及偏向,确实可以为建构符合多元意志的智能技术"开放伦理"提供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职业评价和监督开放化,新闻界被社会公众"围观",新闻伦理事件成了"社会事件",受到热议,常有争议。因此,建立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通过分析建构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建设开放的新闻伦理评价体系,需要理论上的突破,打破闭合式思维,同时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体系化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和研究广告文化传播中出现的伦理缺失的消极表现,并对广告文化传播进行新的科学的价值伦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博客技术在彰显受众本位理念,实现信息传播个性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触犯了一些伦理道德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博客传播如何对传统伦理造成冲击,并围绕这些不良影响,重点探讨了博客伦理秩序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公益传播的模式,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大环境,推动公益在全社会的普及.但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存在明显的伦理困境,各种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分析我国社会化媒体公益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公益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疫情时代,某些媒介奥运传播实践陷入了伦理迷思之中,表现为技术嵌入下的人本偏离、利益追逐下的传播失范、地缘政治的非理性投射、奥运精神的娱乐化消解.重塑"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主线、"义利并举"的传播实践观念,体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一致的共济伦理取向,完善奥运传播的"制度伦理",有助于奥运传播伦理守正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媒介伦理的基础是道德哲学,儒家伦理思想和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推进了当代媒介伦理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伦理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遵循人类尊严、告知真相和非暴力的普世伦理准则。"窃听门"丑闻和"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衰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播伦理问题。职业伦理总的趋势是走向实践或者应用伦理,最终会走向公共伦理。媒介伦理学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剧"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伦理、道德一直渗透在传媒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对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传媒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活动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本文研究社会伦理、道德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正是期望能从这样一个角度.找到积极引导传播活动的出路。本文认为加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作为一种具有稳定性的道德力从而影响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然后再利用传媒对伦理道德具有的传承、建构、保持作用.实现传媒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对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9种动机和7种感知风险.不同类别的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感知风险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媒体影像传播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日益严重:淫色暴力影像的泛滥、影像造假煽情之风的流行、影像歧视与影像偷拍的普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新媒体影像传播中伦理抉择模式与本土化伦理原则的构建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本文认为:道德价值推导模式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合理的本土化伦理原则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活动的多元事实与价值理性常使得新闻伦理推论模式陷入困境之中,其原因在于新闻伦理推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休谟所提出的如何说明从新闻的"是"跃迁到"应该"的理由问题,无论是最终结果的、义务论的、社会契约的,个人化的,还是综合的情景回溯新闻伦理推论模式都无不在求解此问题,只是其理据来源或者思维方法不同而已,但其普适性却只能从"事实如何"出发,且应建立在"事实是这样"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蔡佳 《新闻世界》2012,(5):10-11
中国传统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伦理是建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所有的传播行为的约束和道德伦理规范都是从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角度出发,缺乏自然角度的思考。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从人类生存的长远利益思考,传统新闻伦理的建构应当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转换角度,弱化人类中心的色彩,可以适当添加“非人类中心说”的条款来完善伦理内容。  相似文献   

19.
苏状  王梅芳 《新闻界》2012,(18):37-40
当下新视觉技术与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新闻伦理的某些新变。基于视觉传播场域,相应传统新闻伦理的"习俗的规约"、"客观的判断"、"公有之好"的伦理表现与伦理理想,公民新闻具有动机上的"自主的德性"、原则上的"正义的情感"、立场上的"弱者的反抗"的伦理特质,这些既为传播职业新闻伦理诟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职业新闻伦理实践盲点的补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物识别信息智能化传播带来了一系列风险,用户遭遇单一无害而协同有害的信息安全风险,具象化数字身体弱化人的真实自我感知。这些风险使当下生物识别信息传播伦理的一致性理念、隐私议题以及更新技术策略遭遇挑战。建构有效的生物识别信息伦理策略,需要在伦理传播中建立共识,深化道德物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人机协同路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