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2年拜登政府发布的最新《印太战略文件》重新规划了未来美国的“印太战略”,美印联手在南亚遏制中国,以千禧年挑战计划为抓手将尼泊尔纳入美印阵营,借尼泊尔2022大选年,竭力扶持德乌帕打造“亲美政府”,改变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以此压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空间,同时以尼泊尔为支点,借“西藏问题”破坏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不过印度寻求战略自主及其在俄乌冲突的立场致使美印合作存在裂痕,难以形成完全军事同盟。尼泊尔历来坚持“中立政策”,游走在各方以谋求最大经济利益,政府更迭频繁,政策难以持续,加之中尼长期友好合作基础短期难以逆转。但我方仍应重视对尼外交,尽快落实和推动“一带一路”在尼实施,以西藏为门户,打造“南亚大通道”以抵消“印太战略”对华遏制与围堵。  相似文献   

2.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外交政策由不结盟政策转型为多向结盟政策。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分析框架,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内单元层次的影响,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议题式结盟、与美国敌视的地区国家强化务实合作、强化与邻国的传统关系。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印度莫迪政府外交政策大概率会选择延续多向结盟政策。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及印度国内政局演变,未来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对内希望振兴美国经济,巩固执政基础;对外力争完善亚太地区经济战略,重塑美国的地区经济霸权。实质上,拜登政府旨在通过“印太经济框架”,以产业竞争与规则塑造两大抓手打造美国资本、技术的亚太辐射体系,将地区经济合作纳入对华战略竞争轨道,扰乱对华经贸投资和产业安全稳定,抑制中国产业升级,打压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确保美国在未来对华竞争中的持久性优势。但是,“印太经济框架”有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罔顾地区国家扩大区域合作促进疫后复苏的根本诉求,注定其未来之路将越走越窄。中国应立足自身优势,着眼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提质升级,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冲“印太经济框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莫迪执政以来,对印度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在强调战略自主的同时,在大国外交中突出积极性、主动性和进攻性的一面,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基本观点及分析框架,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受到国际体系层次中相对实力分布和权力趋势、结构性调节因素及清晰度变量的影响,并受到单元层次中领导人意向、战略文化及国家—社会关系变量的影响。随着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及印度国内政局演变,未来印度外交政策走向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进"印度制造"运动,究竟有何战果?2月中旬在孟买举行的"印度制造周"就是展示和检验一年多来运动成果的舞台。用莫迪政府的话说,这是印度政府组织的有史以来最大的跨部门展会。大则大矣,"印度制造"到底有多少分量?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有多少吸引力?招商引资的"狮子"2月13日至18日,"印度制造周"在印度金融和商业中心、印度最发达地区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举行。  相似文献   

6.
郭尚鑫 《文教资料》2006,(28):15-17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对付地区不稳定和核不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所谓的“南亚热”,克林顿政府宣称在南亚地区寻求“不偏不倚”的平衡外交政策,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看作实现其冷战后全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仍然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平衡不是等距离的,从克林顿的第二任期起,美国的南亚政策出现了重印轻巴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除在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提出合作倡议外,也特别强调要深化和拓展美国与东盟在教育人文交流、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交流领域的合作。美国印太战略及诱拉东盟的举动,中长期会影响中国与东盟教育人文合作的空间。为此,中国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深化双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巩固已有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依托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优势,精准回应东盟的科技教育合作需求;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以“多边共赢”应对“双边对抗”。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9,(2):68-72
"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点,五通指数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进程的记录和监测,动态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进展。印度莫迪政府虽未官方回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然而通过五通指数的测量,得出印度基础设施不足拖累中印设施联通的合作进程,印度信贷体系缺失拖累中印资金融通的合作进程。莫迪政府执政以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携手"一带一路"合作存在共赢效应,中印"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应从加强政策沟通、挖掘"一带一路"经济内涵和建立摩擦协调机制三个方面侧重展开。  相似文献   

9.
特朗普政府时期,"印太"由"概念"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战略",通过对其发展演变规律及主要目标意图分析可知,其目的主要是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进一步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通过加强政治与军事合作整合自身盟友体系,进一步对印太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正是在这些共同利益的推动下,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印在政治、经贸、防务与科技合作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更加亲密的特点。但是,美印关系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发展也并非顺风顺水,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两国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经济政治改革、全球性问题、目标与战略定位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较大分歧,同时中俄巴三国以及克什米尔等问题也对其关系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灵魂是民生思想;并从战略高度上深刻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是中国工业化的动力之源;从“战术策略”的层面,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推动工业化,必须选择以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策略最终实现工业化战略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观念基础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跨过大众化门槛之后的发展战略,提出以国民“全球就业能力”(跨国就业、跨文化就业)为核心的“新国家生存空间”理论,以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观念基础,建议采取以“政府逐步退出教育活动的微观领域”的“教育民营战略”和“全面开放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共享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战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迪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40-142,169
印度独立后,为追求大国地位,确保战略安全及国内稳定,尼赫鲁政府奉行英帝国的做法,继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试图在中印之间建立一条"安全边界".此线把中印边界从喜马拉雅南麓山脚向北一直推进了100多英里,直到山脊.尼赫鲁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强烈反对,蛮横地要求以"麦克马洪线"为中印东段边界,强占该线以南的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认知不断深入.这种战略认知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印度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选择,更是两国互动加强以及认识加深的必然结果.印度对华战略的不信任致使中印关系面临诸多困境,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也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应坚持合作为主,捐弃前嫌,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灵魂是民生思想;并从战略高度上深刻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是中国工业化的动力之源;从“战术策略”的层面,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推动工业化,必须选择以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策略最终实现工业化战略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约翰逊政府时期,随着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及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美国担心印度可能会因为安全压力而走上发展核武器道路。为阻止印度获得核武器,约翰逊政府试图通过解决印度的安全保证问题从而消除它发展核武器的动机。但是,由于政府内部的分歧,美国逐渐搁置了向印度提供单边安全保证的构想。此后,对于印度试图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获得美苏联合安全保证的设想,美国也并未予以支持。因此,约翰逊政府最终未能解决印度的安全保证问题,而印度则以自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借口,正式走上了发展核武器道路。  相似文献   

17.
殖民地时期,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获得了初步发展,逐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之下,其私立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制度体系也渐趋完善。进入新世纪,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私立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其私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断凸显,为此印度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实施了改革,尤其是加强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意在提高私立院校的办学水平。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战略、政府推动与市场选择、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规律,对于我国当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亢何  王亚荣 《陕西教育》2009,(12):58-58
2009年5月,辛格成功连任印度政府总理,标志着印度“辛格时代”的继续延伸。虽然辛格以经济改革著称,但他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在尽力推行各项改革。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印度高等教育将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平衡中国在湄公河地区日益上升的区域影响力,美国试图将湄公河地区纳入其"印太战略"框架,并构建了"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这一新的合作机制。该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湄公河下游倡议》的合作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推进美国同湄公河区域国家的战略合作。当前,美国与湄公河区域国家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仍存在分歧,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问题激化以及拜登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缅甸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地缘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美国试图通过"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搅乱中国周边地区的企图很难如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