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文革"年代的底层人物,展现了"梦魇"年代的荒诞。对小人物命运沉浮的刻画、对时代的冷静述说,还有意象的使用以及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苏童第一部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小说,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一段历史的个人阐释。  相似文献   

2.
苏童的《河岸》是他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和余华的《兄弟》一样,代表着他们这代人重整"文革"集体记忆的一份努力。苏童对文革历史作了颇具"个人性"的发现与叙述,采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方式,不仅从特定文化政治的角度来演绎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在"河"与"岸"意象的参照对立中,交织起历史的虚无与现实的荒诞,演绎了重生与衰败、欲望与爱情的复杂纠缠,由此展现出谜一样的历史空间下,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童是新历史小说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笔下的历史是“一个人的历史”,是苏童个人体验到的、重组的、想象的、虚构的历史,也是故事中每个人的生命吏。苏童的个性特点、审美偏好、创作方式使他乐于退回到历史情景中讲述故事,但历史在他这里仅仅是一个舞台,他真正关注的是人性及人欲问题。  相似文献   

6.
众多当代作家中,苏童是比较超验的一位,其小说致力于故事与叙述技巧的和谐,以较为诗性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使得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本身,并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建立起苏童的叙事王国。短篇小说可谓是苏童叙事美学一大功臣,这里仅选取2008年出版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第五卷《垂杨柳》中几个短篇为例试做分析,借以感味苏童短篇小说唯美精湛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7.
苏童小说《米》讲述了一个城市流浪者的故事,其叙事始终把个人生存故事置于家庭的境遇空间之中。苏童以家庭作为人物的伦理情境,通过爱的缺席、恶的生成呈现了其家庭式"伦理情境"的独特文学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伦理情境,苏童引领着读者对人生存境遇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5):58-60
故乡与童年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经常书写的母题。"枫杨树乡"与"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标,这两个"南方地标"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深刻还原了苏童的精神还乡与童年生活。在苏童的南方世界里,他用极其平静的口吻为我们讲述江南的地理民族志,并通过一个个纸上故事建构起一个别样的江南水乡,其中蕴含了苏童奇诡的文学想象,散发出独特的神秘与诗意。  相似文献   

9.
苏童的《妻妾成群》似乎在给我们讲述—个古老而又陈旧的故事,即旧中国一个男人和四个妻妾之间的故事。当我们读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苏童给我们既往阅读经验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这里,苏童没有给我们讲述—个男人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或是正史话语系统所言说的,封建男权统治下女人屈辱的生活。在这儿,苏童几乎把男主人公搁置一旁,他从不介入几个女人之间的纷争,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女人之间的不见刀枪的厮杀,是一场真正的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生命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创作由历史题材转为现实题材,《人民的鱼》就是通过寻常事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苏童讲故事的能力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来,叙事节奏的控制和意象的运用使故事紧紧抓住了读者。与其二十世纪80年代的创作相比,苏童有所改变也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1.
苏童的创作由历史题材转为现实题材,<人民的鱼>就是通过寻常事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苏童讲故事的能力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来,叙事节奏的控制和意象的运用使故事紧紧抓住了读者.与其二十世纪80年代的创作相比,苏童有所改变也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有别于以往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在小说叙事的多重性上。苏童小说《罂粟之家》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作品。表现为:以平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故事的发展;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却又置身于故事之外,以种种客观的人和物将故事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相似文献   

14.
侯敏 《丹东师专学报》2010,(1):87-90,101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苏童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他借助文本来表达心中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从而依靠想象来获得现实。在文本世界中他借用许多的意象来成就自己的感情,在意象群中体现了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他在想象的文本世界中虚拟自己祖辈的故乡,还有香椿树街少年的生活,在想象中飞翔,也在想象中失落了。  相似文献   

16.
苏童在创作起步时就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后者特有的艺术观深深植入到苏童的文学观念中,并一直支配着他对文学的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苏童在1990年代初就告别先锋,转向了现实主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识。苏童在创作上虽然有几把刷子,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具有后现代特点的作家。其199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博尔赫斯影响的鲜明印记。离开博尔赫斯,对苏童的理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8.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苏童在短篇小说《狂奔》中塑造了一个陷入死亡幻景的病态形象——榆。本文试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究儿童的个体发展与生命经验,以情感缺失、死亡意识、本能与压抑、俄狄浦斯情结等为切入口,全方位多角度剖析榆的心路历程,从而更深层次展示生命的空无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付琦 《培训与研究》2010,(11):13-15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杰作《在路上》和中国作家苏童的短篇小说《一个朋友在路上》都讲述了一群有身份危机的年轻人在路上探求自己身份的故事。他们抵制主流文化,转向边缘文化寻求救赎。比较解读这两部作品说明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要通过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来寻求自我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