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linglei”(另类)来形容他们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知名杂志,美国《时代》周刊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读者。《时代》周刊以其独特的"封面故事"形式,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帮助读者了解全球新闻资讯。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是《时代》周刊关注的对象,在其丰富的"封面故事"中,也包含了诸多对中国形象的介绍,在将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  相似文献   

4.
何万敏 《新闻界》2005,(6):80-81
“在中国,很少有电视明星能够像电影明星那样风光、受人瞩目。但是今年的8月却是一个例外。一个在湖南卫视播放的类似于《美国偶像》的节目在中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受到万众瞩目的明星——21岁的四川学生李宇春。”2005年10月3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赫然出现在封面上,被评为“勇敢、有胆量、执著及对当地其他人有勉励作用的亚洲英雄人物之一”,这期周刊还特别评价道,“‘李字春现象’的影响,远比她的歌声来得深远。”据悉,李宇春是作为该周刊评选的今年25位年度亚洲英雄人物而登上《时代》的,这一消息令无数“超女粉丝”激动不已,震动了整个华人娱乐圈,也引得国内许多报纸杂志和门户网站掀起一阵阵评论热潮.  相似文献   

5.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6.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封面是期刊最直观的形象“代言人”和内容的浓缩展现,体现期刊的整体风格、编辑方针和主打卖点.《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本文从其作为国家级画报的特殊定位出发,分析其各时期的封面影像特征及变迁的影响因素,解读时代烙印下的中国脸谱.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地时间5月5日上市销售的《时代》杂志封面,是一张被划了红叉的拉登的脸。这是《时代》周刊历史上第四次采用这样形式的封面。此前希特勒、萨达姆,以及拉登副手、“基地”组织三号人物扎卡维都曾享受过这种“待遇”。对世界来说,拉登是一个句号,而反恐是一个顿号,漫长的挑战还在后面。  相似文献   

9.
叶艳芳 《青年记者》2016,(11):71-72
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续刊启动,时任主编朱伟提出,该刊的定位是“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将新闻作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对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观念的目的.①20多年过去了,《三联生活周刊》已成为周刊中的佼佼者,独树一帜的内容生产风格逐渐形成品牌,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本文以该刊1 ~ 800期(总第800期为2014年第34期)封面专题为切入点,探索其从“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向“综合性周刊”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看了几期《网络传播》杂志,要说印象深的文章还是它的封面文章。在人们普遍关注国家“软势力”这个词时,与它紧密相关的词“传播”不得不提,而如今最快的传播途径——网络更是要重点关注的,如何“用互联网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可谓是一个很前沿的话题,《网络传播》抓住了。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固然很“著名”,但是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火红过,红火得有点“委屈”。张颐武被卷入一场莫明其妙的论争,而且纯属意外——是媒体对他的“误读”。许多媒体的转载中都有令人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张教授在博客中介绍,这引号中言之凿凿的句子其实是来自某报记者的编造,更甚的是在那篇文章中还用了这样别有用心的标题—《孔…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因为刊登女明星“受虐裸照”而成为众矢之的的《东周刊》,已经被迫自动停刊。然而,就在《东周刊》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时,去年11月2日,香港南华传媒集团旗下的《3周刊》竟然“顶风作案”,以“被虐裸照真相公开”作为封面故事。这种反复出现的丑剧,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传媒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封面报道是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是整本期刊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报道,对《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4—2013共10年的《时代》周刊封面报道,每月抽取一份样本,并对获得的120份样本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为例,分析美国媒体通过涉华报道所形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时代》使用了一个新造的词语frenemy-ship(亦敌亦友),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概括。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美国媒体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合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杜蕊 《现代传播》2007,(3):164-165
面对各种有关"中国形象"的解读和评论,在系统分析了《时代》封面50多年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之后,笔者发现:尽管《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目迥异,但《时代》建构"中国形象"的自我价值观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7.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18.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28):22-23
随便往街边的报刊亭里扫上一眼,便发现很多诸如《凤凰周刊》、《南方周末》等颇有影响力的刊物封面都赫然横着一个词汇“80年代人”:恍然发现.“80年代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开始成为社会阶层中不可忽略的群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马锋  陈富明 《新闻传播》2007,(6):9-11,15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互联网所有的使用者评为年度人物。封面写道:Yes you,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Welcome to yourworld。《时代》就此注解说:“在2006年,互联网演化成为这样一个工具,它让上百万人微小的努力集腋成裘。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里关于‘世界史无非是伟人们的自传’的理论,今年受到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精英女性总是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她们的形象与社会赋予的身份预期不符,本文试图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形象转变,探讨精英女性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