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模式多元化.让学生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精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同有的观念.切实做到: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这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课堂、优化课堂、和谐课堂、反思课堂、智慧课堂,始终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3.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中,这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话语和教育细节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4.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孔繁红 《青海教育》2014,(9):100-100
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先会后教”,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依靠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参与课堂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以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以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我们要变“课本剧”为“教育诗”.“教育诗”有三重含义: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互补课堂;  相似文献   

7.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校教职员工学习素质教育思想以来的体会,也是我们在长期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并把它作为我校的办学宗旨。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夯实基础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扎实基本功的人才,让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亟需探讨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认真做好“三个一切”。  相似文献   

8.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它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在工作时还要处处细心,时时留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教育契机。如果我们抓住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建立。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善于鼓励,善于欣赏学生,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让学生知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相互帮助中体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鲁慧茹 《上海教育》2013,(4):125-125
今天的课堂,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学生的学习发展是第一位的。“一切为了孩子”是愉快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一师附小办学的灵魂。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有两大问题亟待改进:一是如何让教师少讲,使学生多参与、多体验;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实实在在,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有收获。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认为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跟进,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起点,从而使课堂有真正的改变,使教学有质量的提升。这几年我们在静安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愉快教育研究所的指导下,把课堂教学的改革聚焦在愉快教育理念下“学习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上。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每念及此,不寒而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即提出并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道德课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在“本期关注”中。我们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文章,其中有江苏省邗江中学对道德课堂的系统思考及专家的评点;有省内部分理论工作者与邗江中学师生的互动对话;有邗中教师如何在教室、校园、社会等层面打造道德课堂的思考和做法;还有他们对“道德课堂”探索和实践历程的回眸。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发表省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而新课标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收到较好的效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三让”,使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跨越式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三个一切”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知道,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它又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小学生每天上五六节课,学生在学校六分之五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而且,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深化“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突出数学课堂中育人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呢?下面谈谈一些做法与体会。一、突出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14.
吴晴 《黑河教育》2013,(11):6-6
我校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挖掘内部潜力,立足农村教育实际,抓实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活力。回顾几年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从中理清了一条思路,要想开展好生本课堂改革,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生本学习小组的建设、课堂展示交流的把握、动态评价激励机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摒弃了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教”而转向强调学生的“学”。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主动学是重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几乎成了教育界的共识。的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但当这些理论回到它的本身关照,即回到教育生活中去的时候,当我们试图把这些操作的理论变为理论的操作的时候,忽然发现许多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听到学生对学校教育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就不多理解我们一点,多为我们想想”?而我听到老师对学生抱怨最多的一句恰恰又是“这…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更加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处处注重以人为本;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让我们无法理解、不能原谅的教师用各种方式从身体和精神上伤害学生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道教育现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全国初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赵宏义副教授说:“如果不能使非人道教育远离课堂、远离学校、远离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对人性的良好熏陶,更无法体现其崇高性、”为了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度过校园生活,更为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本刊从第1期开始将独家连续刊出赵宏义教授关于非人道教育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思考,并欢迎关注这类现象的各界人士积极地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18.
磨业 《中学文科》2009,(1):65-66
教育,实际上是人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促使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的职业使命,长期的师者本位意识,让我们处在学生之上,课堂上的滔滔不绝是权威,是尊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博学多才”的炫耀,这其实是自己不能解放思想,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是压抑的,我们的教室是沉闷的。要改变语文课的现状,我们只能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声音,搭建一个师生对话的平台,营造一个开放、有序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9.
张立群 《职业技术》2006,(20):42-42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推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为此,我校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其目的是使学生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幸福的品格——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造就高素质人才。新办学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构建“幸福课堂”?因为构建“幸福课堂”是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幸福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正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行程,所以注定是要有意外发生的,而意外的发生恰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智慧与挑战,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生本教育提出的“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理念,不就是课堂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吗?在实践“生本”的道路上,一次科学课上发生的“意外”,就沉淀为我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而幸福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