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酸奶中加入瑞士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做发酵剂,弥补单一的发酵菌发酵乳制品酸味重,风味欠佳的缺点,并对三菌混合发酵酸奶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瑞士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混合作为发酵剂无拮抗作用,可混合作为酸乳发酵剂。发酵酸乳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最佳配比为1∶2∶1,接种量为4%,加糖量为10%,脱脂乳浓度为9%。  相似文献   

2.
以产L-乳酸的两种乳酸菌种进行复合配比发酵原料乳,开发功能性酸奶产品,改进传统的生产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乳酸菌La与Lb配比为2:1、接种量为32%、加糖量8%、发酵温度为38℃、发酵时间7h。该结果为改进酸奶的制备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将为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李东  俞津津  姬玉欣  金仁村 《科技通报》2011,27(1):136-141,153
发酵产氢技术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如何优化产氢过程,确保稳定、持续和高效的产氢能力已成为发酵产氢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接种物、基质、反应器类型、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对发酵产氢未来的研发工作提出...  相似文献   

4.
吴春霞 《科教文汇》2009,(25):279-280
以甘薯为发酵原料,利用黑曲霉发酵柠檬酸,并通过不同组对照实验得出产酸的最佳时间和发酵基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实验表明,在培养75小时后,产酸最多。发酵基质的最佳发酵组合是甘薯50g。CaC03 1.25g。麸皮10g最佳加水为40ml,最佳蒸煮时间80min,最佳接种量0.4g及补水7ml。  相似文献   

5.
沈李东  金仁村 《科技通报》2011,27(2):293-298,304
发酵产氢技术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如何优化产氢过程,确保稳定、持续和高效的产氢能力已成为发酵产氢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接种物、基质、反应器类型、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对发酵产氢朱朱的研发工作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Bacillus Megaterium在Vc二步发酵中伴生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中,Bacillusmegaterium作为伴生菌能有效促进Gluconobacteroxydans的生长和产VitaminC的前体 2 酮基 L 古龙酸(简称 2 KLG)。实验室利用低能离子对出发菌BP5 2进行诱变选育,获得一株B.megaterium突变体GB82,此突变体与G.oxydans组成的混合体系GAB,比原始混合体系 2 980产酸水平高 1 0个百分点以上。比较研究了GB82与原始B.megateriumBP5 2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产酸菌G.oxydans产 2 KLG的影响,据此提出此活性物质可能是某种蛋白,且此蛋白在极端条件下会部分失活的观点;并且通过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分析揭示了低能离子注入造成的二者基因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能N 离子注入技术,以D1 1 0 和D1 1 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高产谷氨酸菌株和发酵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已经初筛到两株高产菌株D52 2 1 和B32 63,其多批次摇瓶平均产酸分别达到 8.4%、7.5 %,比出发菌分别提高 3 5.48%和 2 5 %.其一级种子生长曲线比原出发菌有明显变化,高产菌株发酵对数期平均提前 2~ 3h.从发酵曲线显示出高产菌株的代谢活力增强,倍增时间缩短,对缩短发酵周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产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的14株菌株进行筛选,其中9251菌株产酶活性最高,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对Trichoderma viride 9251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产酶活性达85U/mL。同时,还考察了金属离子对9251菌株产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热点。许多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同时产生H2。本文选择了来自同一活性污泥样品的3株有较高产氢能力的发酵细菌,采用生化和电镜技术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并进一步比较研究了在不同pH值条件下,它们产氢量、细菌生长量、液相发酵产物组成的变化和差异。获得了三株产氢菌的单位体积培养基最大累积产氢量,提出了纯培养生物制氢的最佳条件,为混合培养生物制氢强化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豆黄浆水醋酸菌种选育及其发酵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高产,低耗产品,把生产豆腐时产出的废水充分回收利用生产食醋,对适合黄浆水发酵的醋酸菌种进行分离筛选并进行醋酸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优良分离株在发酵温度为30℃,黄浆水浓度为40%,酒精浓度为5℃组合条件下,酒精转化高达86.4%,酒精产率达5.63%,物料衡算为86.40%,是黄浆水产醋酸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用响应面法对Candida lipolytica液体发酵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快速优化。首先运用逐因子试验确定Candida lipolytica产脂肪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三个因素:蛋白胨,KH2PO4,初始pH。在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以上三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最优发酵条件:葡萄糖0.250%,蛋白胨0.600%,KH2PO40.603%,KH2PO40.100%,MgSO4·7H2O0.050%,橄榄油0.500%,吐温-800.500%,初始pH值为7.85,转速为180r/min,28℃培养48h。最终优化后的酶活达到208.9U/ml,比初始酶活91.3U/ml提高了129%。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旨在优化前期筛选到的米曲霉HML366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对米曲霉HML366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基条件进行了优化组合,确定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甘蔗渣3.49%,豆饼粉0.375%,KH2PO4 0.255%。在此培养条件下得到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达92.64 U/g,是未优化前酶活71.12 U/g的1.30倍。  相似文献   

13.
徐健全  郑连英 《科技通报》2007,23(4):568-573
从受油烟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脂肪酶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统计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发酵过程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对影响产脂肪酶发酵的碳源、氮源、无机盐、pH、温度和转速等因素进行考察。通过实验,发现黄豆粉、K2HPO4和摇床转速对脂肪酶的产生影响较大。随后,利用曲面响应法中的中心点设计进行实验,以上述3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发酵液的酶活作为响应,通过拟合最终得到了脂肪酶发酵的响应曲面函数。对该函数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极值.得到了脂肪酶产率最大时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温度梯度驯化得到了一株适用于工业中高温生产酒精的工程菌——Z.mobilis基因工程菌。对该工程菌株进行温度、发酵起始pH、接种量、发酵周期以及添加营养盐的优化试验最终得到该工程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即发酵温35℃,发酵起始pH 6.0,接种量为10.0%,发酵周期48h,添加营养盐10 mg/L是最佳发酵工艺。最佳发酵工艺下,酒精得率为94.0%,酒分9.5%(v/v)。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青霉素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浆含量变化对茵丝、氨氮代谢、糖代谢、发酵周期、发酵效价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发现培养基中玉米浆含量为3.6%-4.0%(以玉米浆干物质计),硫酸钱第一次补加时间在30~50h时,对提高发酵效价和发酵液质量、降低发酵成本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云南科技管理》2015,(6):62-65
酸茶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茶叶制品,但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文章中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探讨了茶树鲜叶在泡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规律。在11 d的发酵过程中,p H值、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内含成分的含量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在发酵初期的3 d下降迅速,然后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在发酵第7 d的时候,有利于形成泡制型酸茶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α-蒎烯产量,探索其发酵生产的规律,以α-蒎烯产生菌重组大肠杆菌YJM28为供试菌株,发酵周期24h作为发酵条件进行590 ml厌氧摇瓶发酵。最终采用基于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等方程的供试菌株的菌体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底物消耗三个发酵动力学模型,最终确定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为力学模型,说明上述三个模型能够较好的真实的描述供述菌株在在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腌制的梅菜中分离出9株乳酸菌,并对它们发酵过程中的pH值、产酸量和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筛选出了3株产酸快、生长稳定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转化为可酵解的糖,进一步用于生产酒精,不仅综合利用了大量的工农业纤维废料,而且减轻了环境污染.文章从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pH值、纤维素酶用量、接种量以及初始底物湿度这几方面对纤维素废弃物发酵生产酒精条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克菌灵P系列产品(P308)为核心的酒精无酸发酵技术,替代传统酒精业生产中普遍依赖于H2SO4进行杂菌控制的技术。结果表明,添加10~50 mg/L的P308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出芽繁殖及酒精发酵没有任何不良影响;10 mg/L的P308即可替代H2SO4完成对酒精发酵过程中常见杂菌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以P308为核心的无酸发酵技术还能显著减少酒精生产中蒸馏废液部分的SO42-含量,减少酸对设备的腐蚀,更能显著减少蒸馏废液对环保后续工段的压力及中和废液所必须的用碱量,是一项在节能减排上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