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为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暖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2.
新诗五十年     
新诗发展五十年,“十七年”是颂歌时代;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各领风骚;后新时期,则在沉寂中酝酿着成熟。  相似文献   

3.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4.
当今诗坛,诗群四起,新人迭出,诗的含义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嬗变。本文真实地勾画出自“朦胧诗”以来,诗歌创作浪浪相催的奇异景观,冷静地审视了新时期诗坛的全貌。作者认为:“新潮诗”(或“新诗潮”)是一个具有宽泛的涵盖性和丰富的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众多的诗歌创作流派在新时期的同步崛起。十年来,正是“朦胧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和“新生代”诗歌的相互推动,才众流汇聚,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巨大潮势。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朦胧诗”作出了历史评价;第二部分,评述了“复出”、“归来”诗人,“新边塞诗人”,“乡土派”诗人的创作,指出他们用新的技巧、新的风格写出的“现实主义”诗篇,理应在“新潮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生代”的诗歌创作,剖析了在其活跃而无序的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流向。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诗群”的文学史现象是独特的,一般研究者把它当作“朦胧诗”的“附属”和背景来关照,视之为“前崛起”、“前朦胧”。“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更接近“原生态”,它疏离和叛逆了政治和商业媒介的束缚,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异质性”构成特殊背詈下新诗不间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诗歌的实验潮流悄悄地诞生和崛起,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9.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苗雨时是新时期河北诗坛重要的诗歌理论家。30多年来,他追踪新诗潮,创构生命与符号诗学,撰写河北当代诗歌史,探索诗歌现代性的艺术构成,培养了大批青年诗人,为河北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朦胧诗的终结问题,许多评论家都作过一定的探析,但大多停滞于诗歌的外部而失于客观.本文试图依托朦胧诗相关文本及创作主体的心态,以及西方文艺理论诸如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及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论述去观照朦胧诗.朦胧诗人善于思索现实生存的虚幻性而表达对真实生存的向往,这是一代人精神的隐喻性的表达,也是其成就一批经典诗歌的诗学根据.但是朦胧诗人过多地为"生存"而构建诗歌,忽视了本真的诗意而被搁置于哲学的海滩.本文试图从思大于诗这一症结为切人口去分析朦胧诗,并力图为当下诗歌寻找一个可能性的发展出口.  相似文献   

12.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的台湾诗坛,新世代诗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批诗人进行了多样的艺术探索,推出了语言诗、图像诗、都市诗、生态诗、政治诗、方言诗、情色诗、女性诗等多种新的诗歌体式。然而,不论这些诗人的审美趣味有何种差异,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语言的探索、翻新上表现了强烈的兴趣,也进行了多样的实验。新世代诗歌的语言实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言的游戏化、陌生化与杂语化。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以后,“朦胧诗人”逐渐引退,“朦胧诗”的单向度写作已经不再为更年轻诗人所满足。随着国人艺术观念的解放,诗歌写作风格也日趋多样。以时间为标志的“第三代”、“70后”、“中间代”、“80后”和以作品价值取向为标志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立场”、“下半身”等命名相继出现;各种写作潮流之间分野日益明显,并引发多次论争;民刊的日益兴盛与互联网的出现,使诗歌写作和发表打破了以前官办刊物的垄断地位。这一切,使近20年来的中国诗坛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诗歌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登上中国诗坛。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观念下,新生代诗人采用能指回归、口语化、叙事化三种诗歌语言策略,来反叛朦胧诗所指扩大化、抒情化、技巧化、贵族气十足的诗歌语言。新生代诗人的反叛,客观上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并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诗坛花样翻新各显神通,很是喧闹和杂乱,但这样或那样的极端却也给更多沉静的诗人提供了启示和教训,使他们愈益靠近诗本身,其作品代表着诗歌的成熟度,成为大浪淘沙之后凝定的金子。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二元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个体创作中,也历史地体现在新时期以来诗歌的发展演变中,是一种"集体"的二元思维。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历程进行考察、清理,透过表象呈示真相,寻绎其间的规律,以期改善诗人的非诗心态、避免极端恶化是极为必要的。本文旨在揭示这种思维在新时期以来诗歌写作中的实际存在,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予以说明,也以此阐明诗歌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文学:在先锋性与大众化之间》一文中,陈思和提出,现代文学同时展开了两种发展模式,即“常态文学”与“先锋文学”,他甚至认为前者才是现代文学的主流。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多方回应。是否“主流”,或许还见仁见智,但陈思和的文学史观察的新“范式”不能不说是对现行文学体制的一种质疑和解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胡适“双线文学观念”的“新世纪版”。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元结提出了明确的诗论主张,并通过《箧中集》的缟选体现其诗歌美学思想。《箧中集》选诗均为五言古体,还有一些旧题乐府,诗歌内容几乎都是别离、言怀之作,抒发时运不济、命不由人的感叹,风格古淡朴质,所录诗人均为品格高古之人,体现了元结倡导诗歌创作的复古,更有批判世风,推重士人志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