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消费文化视阈中,身体理论与身体写作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此相关的身体批评却一直隐而不显。生理身体与社会(交往)身体两种形态为身体的主要存在方式。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身体描写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叙事为身体批评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身体批评应该从身体感性、身体的伦理叙事和身体的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去实施。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形神相合,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体。教学作为一种身体性的实践活动,身体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身体被教学所形塑,教学受身体的制约和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作为一种生命整体的身体,它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属性,即身体的自然性、身体的联系性以及身体的主体性。身体蕴含丰富的教学意蕴。从身体的三方面属性出发,阐释身体的教学价值。就身体的自然性而言,教学受制于身体的承载能力;教学受制于身体发展的时序性,以及教学受制于身体的自然天性。就身体的联系性而言,教学是身体的历史承续;教学是身体的接物联天。就身体的主体性而言,身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4.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5.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身体与休闲     
身体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两个核心范畴。身体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自身存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在审美关系中,人的身体应该具有三个层次:物质身体或者肉体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人的身体美应该也有这三个层次的内涵:物质身体美,符号身体美,精神身体美,最理想的应该是三者统一的身体整体美。休闲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非实用性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规定了休闲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相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在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共同视野下,休闲活动实践必须关注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全面发展,并且一定要遏制物质身体欲望化的纵欲主义,防止符号身体消费化的过度消费,阻止精神身体平庸化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时尚,努力提倡在休闲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做到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谐发展,自由展现。  相似文献   

7.
封面女郎是当代媒体对身体的表达和态度.对封面女郎的后身体隐喻及对后身体的反思,可以看出身体在改写着媒体自身的历史,身体已陷入消费主义困境.身体的欲望已经成为身体本体和身体消费关联的结构支点,从而建构了身体的原生态话语.封面女郎的身体以身体的名义把身体资本化的同时也把身体碎片化、物质化和去人性化,其身体隐喻对相当部分消费者是个遮蔽,转移了国家、政府、群众的生存视线,扭曲了弱势群体的生活指向,歪曲了人的整体精神诉求和潜在的价值预期,挑战了最基本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9.
福柯曾言,人的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文明在人类的身体上实现时空凝缩,有什么样的文明进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表达方式。我们的身体成了社会的肉身,社会将其记忆刻画在我们的身体上.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加以传递。因此.儿童的身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身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体现在幼儿的身体形态之中。儿童的社会化首先是身体的社会化。是使儿童的身体习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形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身体习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身体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将身体置于研究中心。然而,对身体的关注并非社会学的专利,哲学早有研究。从柏拉图对身体的贬抑到笛卡尔对身体的忽视,从身体在尼采那里的回归到身体在梅洛·庞蒂那里成为现象主体,清晰地勾勒了身体在哲学思想史中的发展脉络。这些来自哲学思想中的身体观成为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12.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13.
身体训练原则对身体训练的影响以及确立训练指导思想的步骤,对提高篮球运动身体训练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身体训练的统一性原则;身体训练的连续性原则;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身体训练的区别对待原则;身体训练的保护与恢复原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身体的联系是语言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梅洛—庞蒂、勒赛克尔、杰姆逊、德里达等人都强调了语言的身体性。通过考察语言与生物学的身体、现象学的身体、体验的身体、性欲的身体及劳动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指出身体是人类语言经验的基石。语言是劳动身体的一种实践形式,在能动的感性活动中,语言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统一在特定社会历史的具体身体之上。语言及其历史也是在人类的身体之中和不同身体之间运转的,必然受到人类身体状况的影响,体现人类身体的喜怒哀乐,语言文化实践、权力关系、社会历史也印刻在了劳动的身体之上。  相似文献   

15.
身体写作在女性主义看来,是一种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而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语境中,由于对身体新的哲学认识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身体转化成为新的美学对象,形成身体美学。在女性主义和身体美学化的双重语境下,身体写作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体确立的一个标志;二是身体写作并不是要用物质的身体来取代语言的创造,而是一种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夺;三是身体写作把私人领域转化为公共领域,从而与他者建立联系;四是身体写作使身体成为本体,形成新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16.
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与有关身体的文学写作结合在一起,制造了身体的过量仿真符号与影像,从而产生了一个有关身体自由的文学叙事仿真神话。身体仿真叙事不断制造着和表现着市场中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风格,加剧了一种身体自由和身体主义的现场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现场化的身体自由而远离灵魂自由。  相似文献   

17.
福柯曾言,人的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文明在人类的身体上实现时空凝缩,有什么样的文明进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表达方式。我们的身体成了社会的肉身,社会将其记忆刻画在我们的身体上,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加以传递。因此,幼儿的身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身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体现在幼儿的身体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华德福教育以身体的名义赋予儿童的“好动”以合理地位,认为过度的智力开发将伤害儿童的身体发育,身体是遗传和生命经历的共同产物,身体活动会通过心理体验作用于心理发展。其儿童身体教育思想体系包括强调机会、体验和胜任的身体教育原则;艺术化的身体教育理念;注重文化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的身体教育内容;推崇游戏化的身体教育方式;强调模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为起点和目的的,以生命为中心落到实处就是以个体为中心。人是实践的主体,人首先是作为身体而存在的,人是身体,因而身体是实践者,实践总是身体的实践,而身体是个体。回到身体就是回到个体(人),回到个体就是回到身体,回到身体便是回到实践。身体美学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