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涂俊 《新闻知识》2012,(9):109+112
民俗摄影是以拍摄民间文化生活为内容的纪实摄影类别,具有艺术摄影和记录摄影功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在当前,摄影要发挥其优势面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行记录,并遵循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记录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连湘  翟倩妮 《档案时空》2017,(10):12-13
新时期随着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村庄逐渐崛起,传统村落日渐减少。在文化日益被社会所重视的环境中,保护传统村落的议题被提上日程。传统村落档案具有承载村落历史文化、记载村落文化发展脉络、促进和推动先进村落文化发展、丰富村落文化精神内涵的作用,是村落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因此,理清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保持羌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色的前提下,拓展数字媒体时代下羌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以受众乐于接受并愿意接受的方式将羌族传统文化有度且有效地置换到数字文化传播空间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此丰富完善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达到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进入信息社会,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用科技的手段保存濒临消失的民俗技艺,成为当前民俗学者最为关心的议题,传统民俗档案馆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些问题逐一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古籍文献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传统纸质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古籍保护工作质量。文章简要阐述了古籍保护体系的构建意义,结合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提出从制度层面、标准层面、平台层面和联盟建设层面搭建古籍保护体系策略,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4,(Z2):34-35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记录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着力研究探索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种途径,成为了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艺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弥补由于现存艺术档案不完整造成的文化记忆的缺失,使一些濒临灭亡的剧种、优秀的传统剧目、民间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采用艺术人物口述的形式搜集艺术档案资源,成为抢救和挖掘辽宁文化信息资源的有力手段。"口述史"就是以口头叙事的方法,讲述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公众认知度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助推文化强国,媒体要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推进中医药非遗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立体化传播,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主体的有效保护。针对广东省最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南瑶族聚居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按全面整体保护、特色村寨保护与遗址保护三类标准对连南排瑶传统文化空间予以分类保护,并建立涵盖瑶族民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组织机构在内的文化传承主体保护机制,唤醒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瑶族民众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传统人文土壤里继续生长,使保护工程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失俄罗斯历史档案文献的追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档案文献流失俄罗斯的原因及经过、流失历史档案文献的种类及内容、追索的途径及回流的重要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创品牌增效益--《学会》杂志办刊经验谈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柳晓丽 《编辑学报》2005,17(2):142-14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期刊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迅速地占领期刊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期刊编辑应当转变观念,由传统的质量意识向精品意识、品牌意识转变.这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国际文化市场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地理数据展示平台为基础,结合我国传统村落建档式保护工作开展进程与需求,构建面向公众的国家传统村落文化遗存数据平台基本架构,并提出基于GIS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数据平台,包括前端数据采集、数据平台展示、保护规划系统与后台监控维护四个模块,除具备一般GIS空间地理采集与分析功能外,该平台对接了村落土地规划、生态环境、服装首饰、生产与生活器具、文化活动、风俗习惯与文学艺术七个档案数据库,并建立了传统村落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数据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样本,以产品三层次理论为指导,通过网络调研获取特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活动、服务营销网络等维度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数据,总结实践特点,分析困境成因,提出发展路径:在核心产品层面注重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凝聚乡村文化特色;在形式产品层面加强文化设施设计,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在附加产品层面扩展文化旅游宣传渠道,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促进乡村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社会文明的直接见证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逐步消融在时代的印迹里。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焕发新生,文章借助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理论,指出传统村落在历史、时间、变迁中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记忆场。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档案部门参与村落记忆场保护的意义,阐释了村落记忆场赓续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并提出了档案部门就如何推动村落记忆场实现功能最大化的策略,以期使档案部门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保护、赓续传统村落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6.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进程中风土人情的体现,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结晶,它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层。由此,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应用现代声像技术开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希望为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背景下的图书馆目标价值取向是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为重要使命,利用文献为当今及未来的社会发展服务。阿尔伯特·卡恩的地球史料馆的设立为建立影像资料库,保存传统文化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图书馆文献保存未实现的。所以,文化传承本身必然离不开图书馆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也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建设。文章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提出研究图书馆文化中的服务管理新视角:拓宽读者阅读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增进图书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路径以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思路的基础上,认为中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既具有初始阶段技术驱动特点、政府引导效益明显等共同点,同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而为本国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