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灵活多样的私学教育形式,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私学的昌盛保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但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却有着明显的区别.陶渊明的诗是写意的、含蓄的;而谢灵运的诗则是摹象的、写实的.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也体现着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历数"缘情"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成就,并指出这个繁荣局面的产生,与那个动荡时代和充满个性解放的诗人主体品格有关,但也并非全是对传统的反拨,而是多有因依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文女祖的嫘祖,其传说事迹大多与纺织业有关,嫘祖的传说故里目前统计的有十多种说法之多,但是嫘祖传说与本地纺织业发展结合起来并促进本地纺织业发展的却主要是巴蜀地区。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论述分析了巴蜀魏晋南北朝以前这段时期纺织业发展的概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论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开发区域经历了由中心地区到边远地区的走势,生物资源亦是如此。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叙述分析了巴蜀生物资源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相关情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叙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性恋之风甚盛,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胡风”带来了原始生活方式和风气,在开放的思想和古朴的“大房子”居住方式下,男性间的亲密友谊空前加强,加之战乱和玄学大兴的特殊社会背景,终于使得以“男女气乱”为特色的男风在此时期得以延续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同性恋盛行也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亲、屯田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学习、语言借用、民汉翻译等方面,梳理出汉语言文字在西域传播使用的脉络;接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力量有所减弱,但是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官方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卓有成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极其简约的词语来概括描述人物、事物及诗、乐、文章的特点、风格,是先秦以来的传统,至汉末魏晋时,在人物品评中盛行。受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书画批评都采用了此法。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和某个时代文学的风格特征以及某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描述;而在书画批评中,则仅限于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概括描述。“概括描述”批评法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它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能引发读者的美感联想,但也具有概括难以全面、读者难以确切把握其内涵等缺陷。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批评方法在文艺批评中运用非常广泛,直至于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图书管理的机构,图书管理的方式,图书管理的特点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管理制度加以探讨,说明它在中国图书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为隋唐图书事业的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文种丰富,文体大备,名篇迭出,是公文写作大发展、公文理论大繁荣的时代。相关文论著述中关于公文行文运笔的论断,涉及公文之"辞约旨丰"、行文简约,公文写作需要声律和谐与音韵美,以及必备的文能达意、文辞恰当的基本要求,包括字句的锤炼、选择、运用等等,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那些无用的谶纬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受到摒弃,在这种背景下,"人的觉醒"成为一个新的理念。云冈石窟作为这个时期突出的艺术成就,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觉醒"这个划时代的印迹。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表现在:(一)人物范围逐步缩小;(二)由性格化向叙事化转变;(三)思想感情由浓而淡;(四)语言向骈俪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颜氏家训>的语气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在详细的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历时的比较,以反映<颜氏家训>语气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摈弃世俗名教、怡情自然而为,士人对优雅从容的气质风度的追求三个角度对魏晋士人的群体诉求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医的分工更加细化,产生了药长寺人监、太医校尉和行病帅等官职。西晋时,开始对太医授予品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原则下医官制度的特点。两晋以后,太医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南北朝时期,太医设置比较复杂,各政权的做法和时效性都存在一定差异,依时间顺序有前后继承关系,但其表现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齐鲁文化从区域文化转变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首先经历了由区域文化向中原文化的转变,继而经历了由中原文化向民族主流文化的转变。在它向民族主流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是它发生变异并进一步走向主流文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阶层妇女的婚姻理念有较大的差异性。大胆追求爱情、不重名节、贞节观念淡薄和以悍妒把持门户是该时期上流社会妇女婚姻理念的重要内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此外,皇权的衰落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