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的粗略分析和对川端康成重要作品的基本分析,初步探讨“物哀”对川端的影响以及川端对“物哀”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3.
日本动漫凭借丰富多彩的情节、风格迥异的人物造型、还有先进的数字媒体风靡全球。其中不乏对本国典型文化的输出。本文以动漫《夏目友人帐》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中所饱含的日本美元素如"言灵"和"物哀"等的分析,揭示日本的文化输出战略意图,从而唤醒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白居易现象"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其实,说起"白居易现象"的产生,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汉文学,正是有了汉文学的传入,并受唐诗的影响,逐渐地吸收、发展,一时期掀起了"白居易现象"风波。在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士氏的"情有独钟",以及统治阶级的积极参与响应,不仅提高了这种特定文化的社会地位,还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广泛流传从而也从侧面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且产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出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一席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文学关系密切,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摆脱了当时日本学界一味沉重的二战话题,风格轻盈新奇,符合时代的潮流,又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个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长期以来的文献整理中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还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其文学价值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村上春树来说,探索其文化价值还是离不开对于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本文将抛开既往的论述视角,通过梳理村上春树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谈论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其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美国南部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刻画主人公艾米丽这位昔日"南方淑女"的人生悲剧,见证了南方贵族制度的衰亡,社会习俗的变迁,新旧文化的碰撞,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物哀情怀.本文将带领读者去品味这种物哀,感悟福克纳那种喜与泪、爱与恨、悲与美交织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很多作品展现了日本的传统艺术美——"物哀"之美。然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所钟情的将死亡与美结合的表现手法——死亡即等于美。最终,川端康成以自杀的方式将这种美的观念表现到极致。  相似文献   

9.
借用泛神论一词,在理解泛神论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日本宗教观中自然万物皆可为神的特点和日常审美观的描述,了解泛神性观点与欧洲泛神论的异同,以及泛神性对日本古典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含有的泛神性特征,从而辩证地看待日本古典美学的"物哀"和;"幽玄"的特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日本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10.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1.
柔道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这是日本人民对世界体育的贡献.日本的柔道是从柔术发展过来的.在柔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陈元赟把中国的少林拳法等武艺同日本原有的"拳法"相结合,带徒传技,丰富了日本柔道的内容.陈元赟在日本流寓期间的功德行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察从柔术到柔道的发展过程,可以充分证明柔道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以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趋势为显著特征的后殖民时代,"换语之人"异军突起,成就斐然.其代表人物拉什迪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世界文学明星.但是,他在前宗主国文化的影响下,背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身份发生质变,成了东方主义理论的传声筒,起列了加剧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消极的文化功用.他的悲剧具有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茶是人们司空见惯之物,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茶,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提及的相关茶事入手,由"礼"与"俗"两个方面探讨"茶"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中国的梅花文化及文学资历十分深厚,公元700年左右梅花由中国传到日本。从中国传入的梅花受到贵族们的欣赏和喜爱,《万叶集》的诗人们写了很多梅花的和歌,本文从"雪中梅"着手阐述中国传统梅文化如何对《万叶集》的和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哀牢是滇西南地区一个巨大且庞杂的族群.保山是中国历史上永昌郡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昌宁地处永昌、顺宁两郡之间,应属古哀牢国范围,而在此地发掘出的昌宁大甸山古墓群,从时间与空间上看推测属于哀牢文化遗址.关于哀牢的族属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哀牢地区考古及对哀牢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是研究哀牢文明起源发展的基本实物凭据,拟从现有资料出发,尝试进一步揭开哀牢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6.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的观照下,文化之间必然是不对等的关系,存在着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使平衡的交流根本无法实现。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当代藏族文学"杂糅"的特质,而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杂糅"必然影响到根植于其上的文学,因而,"杂糅"成为藏族文学陌生化张力的深层动力,陌生化张力则是"杂糅"的外在表现,也是藏族文学作为"边缘文学"独具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12日,首份《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表明,家族制广泛集中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族企业在各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家族企业往往难逃"富不过三代"的悲惨命运。本文从日本传统家族文化入手考察其对家族企业的影响,以日本优秀家族企业如松下、索尼、丰田等发展模式为例,希望可以对我国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日本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浮于表面的形式便是苏我氏与物部氏之间的斗争.崇信佛教的苏我氏一方的胜利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敞开了大门.此后,日本皇室为了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民众对佛教与神道在祈求现世利益这一认识上的相似性,积极推进佛教文化的渗入.此外"渡来人"对日本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在...  相似文献   

20.
九隆神话是叙述哀牢民族由来的传说故事,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其所讲显得荒诞陆离,让人"迷思"。但从历史研究来看,九隆神话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哀牢夷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征,更传达了哀牢夷远古的历史文化演变信息,如氏族制度、经济生产方式、婚姻制度、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了解哀牢文化的进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透视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