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九隆神话多学科价值皆备,是深蕴于哀牢民族心灵中的集体记忆.九隆神话在《哀牢传》、《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且散见于哀牢后裔活形态生活之中.今有《九隆神话研究》一书出版,以多学科的视角对九隆神话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观点上皆有所获,弥补了九隆神话研究一直以来无专著,仅以单篇论述为主的完整性不足、宏观和微观视野结合欠缺的研究缺憾.现为著作推介和促进学术再探讨之目的,对《九隆神话研究》进行略加述评,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九隆神话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的历史产物,是古代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当下,九隆神话的保护现状主要呈现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文献记录的形式和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保护;二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文化产业开发的途径加以保护;三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4.
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有着特殊的叙事功能,体现着哀牢夷先民们的原始思维。研究九隆神话的叙事功能,能够确切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一直不绝于史。在与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民间传说中九隆神话版本,这些版本的九隆神话的变异,较文献记载中的文本体现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九隆神话反映了原始先民朴素的语言观,情感隐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思维模式。透过九隆神话话语分析,可以发现氏族制度、祖先情结、男权至上、异姓婚姻是其隐喻思维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让民间讲述者和听众都感到真实和亲切。从叙事视角研究九隆神话,能够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九隆神话是云南少数民族的著名神话之一。被许多重要文献所记录,有各种版本,并被多种学科研究、引用,成为一个经典的永远不老的神话。通过对九隆神话研究各领域成果进行介绍和梳理,做出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空间,为九隆神话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0.
哀牢国是否有巫风存在?史籍无正面记载。但根据史籍中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述和考古出土大宗祭器,可以管窥到哀牢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不仅巫风正盛,而且已具有奴隶主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问题,明代董难《百濮考》问世以来,争论不断。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考察,认为泰缅边境的克伦人就是哀牢人的后裔。克伦人与史载的哀牢人习俗都具羌濮和越人的特征,故可推断哀牢主族应为濮越融合的僚人,即“鸠僚”。  相似文献   

12.
佤族动物故事是佤族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佤族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丰富、情节最精彩的部分。这些故事主题健康向上,情节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明快,虽篇幅短小,却多姿多彩,艺术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的正义、善良和智慧,生动地再现了阿佤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作品充盈着纯真与稚拙,洋溢着欢愉与变幻,极具自然美和质朴美,其美学特征与儿童的生命和精神中所蕴含的品格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3.
佛教典籍之一的《百喻经》中故事,多与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故事海》第十卷中"傻瓜的故事"相同,但同中又有异,异中又有同,比较阅读,可以了解佛教是如何利用民间故事作宗教义理宣传的;传入华土后,又影响了我国哪些民间故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礼记·月令》的比较神话学解读--以仲春物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鸟身的特征,在原型谱系中和司生命与繁殖的地母神有象征性的认同关系,而且是生命、生殖、春天女神的化身。伏羲蛇身熊号与再生女神变化周期相关,它是生育女神的化身。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知识对上古中国丰富的礼书经典具有再认识的作用;古文献解读应提倡三重证据法。  相似文献   

15.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童话"这个名称,但很早就有了实际上的"童话",即民间童话。探寻我国童话的发展之路,会发现它经历了长达5000年漫长而坎坷的自发阶段之后,在20世纪初开始觉醒,通过确立"童话"词汇、翻译引介西欧童话和整理民间童话,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迅速发展,走上自觉的创作之路,并于30年代日臻成熟。奠定了新中国童话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壮族女性是众多民族中形象特别突出的一个群体,她们是族群的创造者、家国的护卫者、爱情的主动者、风情的演绎者。在长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壮族女性扮演着“女强人”角色。壮族女性凭着她们对族群、社会与家庭的特殊贡献而赢得壮家人的认同与崇敬。壮族社会中一代代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民俗风情等艺术形式呈现出一幅幅别具特色的壮家女子风情画,展示了壮族女性丰满而独具魅力的复合形象。  相似文献   

18.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必将引起体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也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应引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思想,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