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草原》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省级汉文学刊,刊载多种文学作品,其中散文占有重要比例。本文通过对2015年度《草原》刊载散文作品中涉及自然生态内容的归类与整理,从自然野性生命的审美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关怀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求这些散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追求,剖析文章背后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摘要:神话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表现,神话的文学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起着一种潜移默化作用。石头神话与玄女神话不仅对《水浒传》的主题倾向、好汉们的思想行为起着内在的规定性,而且在结构上使全书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内在的稳定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反映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经济的繁荣和风俗习尚,并展示了市民阶层包括梁山好汉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而且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一直受到市民与文人的道德意识、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规范,其忠义思想也是市民文化与文人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兼具荒野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审美目标,以情感和感知为审美途径,以实现精神和现实上的人与自然主客统一的完善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式生态美学思想对中越文学的影响深远,如在《金云翘传》中,青心才人与阮攸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自然书写结合起来,通过以自然之美比貌、以自然之造化示命、以自然之景寄情、以自然之灵性喻神魂、以自然之理明志,创造了一个骨肉丰满的传奇女子王翠翘,还营造出一个个人与自然相合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6.
论《水浒传》荒诞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水浒传》荒诞的审美特质王振星所谓“荒诞”,在汉语里本意为漫无边际,后引申为虚妄不可信,即光怪离奇,违反常态。荒诞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发端于人类童年时代,依附于神话、寓言和神怪小说发展起来,其特质就是以非理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荒诞,与文...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阐扬了儒、释、道三教扬善惩恶的伦理意识 ,并规范人欲 ;三教互补的人格范型 ,决定了好汉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教宗教观念及某些表现形式 ,是小说构思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依据和手段 ,在写实的背后又显现出宗教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10.
莫罗是象征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莎乐美在希律王前跳舞》是其巅峰之作,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莫罗本人的创作特点,分析《莎乐美》中的象征主义审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象征主义绘画艺术,体会其丰富的寓意内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越来越广泛和自觉,对"文化"一词所做的界定和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真可谓汗牛充栋,众说纷纭。通过对文化一词的"化"的梳理和归纳,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职大学报》2009,(3):36-38,63
相对于20世纪而言,21世纪初的女性写作不再是自己心灵呓语和世俗喧嚣的言说,而是有了一种很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支撑,带上了一定的时代感.在文学的书写中,女作家们抖落着满身的小资情调,以女性独立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状态彰显着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秀芳 《职大学报》2006,(1):114-116
本文通过探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对社会文化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存在的“假、赌、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假、赌、黑”现象是我国足球管理体制冲突的结果,是中西方足球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社会转型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回报率过高形成的利益驱动,是立法与执法方面缺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狼图腾》这部影片对导演的要求异于平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狼"这个重要角色的影视表现,狼的精神的体现,狼与自然的融合,狼的图腾意义等都是影片表现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影片视听语言及"狼"的表现段落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这部影片对"狼"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