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镇国 《现代语文》2007,(12):99-100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完成了从内向外的转变,即从悲剧主人公自身转向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但在对悲剧主人公的认识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不同的,并且马克思的悲剧观存在着矛盾与缺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全人类优秀化遗产,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揭示悲剧的社会历史内容,为历史题材的悲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者是高等院校变量与恒新的人才群体.适应时代变化而教育创新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一段重要职业生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支持自己的教学实践,是青年教师需要躬身作为的事情.怎样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开新工作境界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的历程已近一个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效应,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理论促动现实自觉与现实改善的指南功用.新时期的高等学校青年学者,熟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理论的生成背景,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现实的真谛,深刻洞识现实的不完善性与接受批判的必要性,批评而又建设地促进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与观念文化的善好发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观,是一项可以兼照理论与实践的明智理路.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丰富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一方面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在建构未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马克思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人本性、政治性、人民性和社会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理论特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公民观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公民观的扬弃。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阶级虚伪性与历史局限性。其次,资本主义公民观存在明显的理论与现实语境的缺陷。为此,马克思对这种公民观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建构出以社会人载体形式存在为内涵的公民观。  相似文献   

7.
诠释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所依据的文本应当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最主要的应当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哲学著作。如果只依据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来理解他的实践观,就很难摆脱从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偏狭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诠释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指人的自我生成活动,能变为全面诠释实践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复信斐·拉萨尔,就其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表现的唯心主义悲剧观念,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从正面阐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为悲剧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恩格斯在他的信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赵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明确指出,社会"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①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认真研...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意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应然设定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与社会背景的置换相适应,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使命,应由单一的制度批判和建构,转向制度建构与精神文化建构两个向度并重。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凸显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我改变”意义和功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经典走向现实──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之历史发展周光亮,李志勇(临沂师专校长办公室,临沂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当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之后,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面对新的现实,如何在继承经典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批判宗教对人的异化入手,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对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历史出发的态度;最后对产生于德国社会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彻底的清算,也从理论上将人的本质又重新赋予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看待和批判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代价,是立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挥、人类从各种束缚中的解放和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这一根本目的。他们论述了发展与代价的得失辩证法以及对代价应采取的态度,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代价问题上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实践批判的观点,并认为扬弃这种代价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革命消除私有制社会的异化和灾难。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代价观给了我们深刻的当代启示,这种启示突出表现在要确立更加辩证、合理的发展观和代价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实践矛盾观的理论形态呈现了一种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实然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思辨矛盾观的解构和对实践矛盾观的承继,为实践矛盾观的中国出场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批判地吸收前辈理论成果的前提下,重构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矛盾学说体系,从而使实践矛盾观得以在中国出场。把解构和建构相结合,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实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以实践为其基点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主要是以西方的社会形态演变为依据的。而中国的社会形态的演变除了与西方社会有一定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表现在中国人的特殊的正义和公平观上。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具体论述到中国人的特殊的公平正义观,但是他们的基本理论方法能够用来具体解释中国人的特殊的公平正义观的形成原因。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人的公平正义观的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观,儒、道、佛、墨、法的公平正义观的互补和当前中国在公平正义观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的整体性、总括性、广义性的历史概念,而这一概念遭受单义性降维理解却是时有之事。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不是从存在和思维的“第一性”或“决定论”出发,而是为历史批判所把握的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生成的“物”,即扬弃了唯心主义物质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片面性后,通过对社会定在的历史内涵复义式规定之内涵隐喻和术语借喻,并经过“物质总体论”与“经济基础论”的两次逻辑转义后,主体和客体都被纳入同类化意义上的历史实践范畴,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点,它确立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使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其他社会理论的本质性分野得以明证;社会分工是认识社会历史的钥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度批判的理论支柱,它透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架构;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全部解答是对历史构成的整体揭示,奠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视野,确定了社会批判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