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程教育中,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地联系与融合是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不断走向通识化、综合化和复合化。其次,应该注意到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的时代性、文化性和特殊性,提升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品质。再次,以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为抓手,在工程教育中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联系与融合;通过借鉴STS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工程教育中得到更好地结合。最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工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推动着工程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围绕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以整体主义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存在性联结",这种联结通过重拾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自我与他者关系获得确立,其实质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向自身存在的复归和扩充中实现向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为:确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场。  相似文献   

4.
考察人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论多种多样,但仔细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典型的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模式主要有二种:一体模式和分离模式。这二种模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只有辩证地分析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构建教育与生活的交互模式,才能正确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才能使教育适应并改造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与生活的交互模式是针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得出的新模式。交互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交叉、互动、适度、互补、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5.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本文从远程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共同处,以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和高职教育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从五方面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并提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做好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46):12-1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而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与地方联办社区学院,探索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交融与共生,既符合“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又符合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这种交融与共生凸显了社区教育的职业性和高职教育的社会性,打破了传统学院式的围墙内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高职与社区教育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源于教育理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并构成相应的系统,与之相应教育实践也有不同层次与类型;同时也源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结合方式与服务途径是不同的。如果无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方式及制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因素,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人看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对立和背离的.然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本体上和自然状态下是有机统一和自然结合的,自然结合于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者的教育活动中,也结合于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共存的生活世界中.但是,为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从自然结合到自觉结合,提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质量,既要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学习和思考教育知识,从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和提升教育理论,也要实施面向实践的学习,将教育理论还原为我们共存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与中国现当代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变革、改革和发展奋斗目标和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理想和具体阶段性理想的统一。党的百年教育理想,体现崇高与现实、普遍与特殊、总体与具体、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与党的革命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发展道路、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政策等紧密联系,是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5,(5):53-58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慧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动力,智慧教育驱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智慧教育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过程的内部要素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客和方法、教育内客和方法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提高教育主体的有效性,凸显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增强教育内客和方法的时代性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与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内容与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者的素质与教育的客观要求以及教育机制与教育法规等方面的不适应,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构建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空间和健全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与教育理论属于两种文化,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四种教育理论中,教育政策与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的关系较为密切,甚至与实践教育理论部分重合。教育研究的成果向教育政策转化的过程中,教育政策必须依据科学教育理论,参照价值教育理论和解释教育理论的有益成分,根据现实的意识形态和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实践教育理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投入产出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联的基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反映了教育与经济关联的基本方式,而双向关联特征使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具有了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是强烈的,而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协调是任何一方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解决我国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相当紧迫的,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改革是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教育需要求解的10道难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尧 《高校教育管理》2002,24(2):10-17,34
21世纪,中国教育需要求解10道教育难题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适应问题和教育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中国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问题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和大力开展教育评论问题;教育的个性化与共性化问题和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和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高等教育的终身化、通识化问题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策略问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教育体制的多元化问题与教育管理的弹性化问题;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建立问题与高等教育国家化与私立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精神是使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的本根与基质.教育精神的阐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和教育创新具有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精神的阐释,以精神的本源性为基点,以教育的本质、价值、历史、实践、使命为维度.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自由的体认与保障,对教育之乐的认同与享有,对教育权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教育正义的张扬与形塑.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源于哲学流派的纷争,受社会转型和产业革命的影响,被大学职能扩张所催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并非必然,应转变观念,改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协调大学教育的职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评估的偏废与教育问责的缺失限制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评估与教育问责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二者的联动是构建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保障教育问责主体的平等性和评估主体的独立性,明确教育评估与问责客体的责任,提升教育评估与问责的制度化水平以及注重高职的本质与特性是构建高职教育评估与教育问责联动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詹东港  曹峰 《文教资料》2009,(15):205-207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导师.只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团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面谈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思想引导教育和科学规划教育相结合等教育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好辅导员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