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2.
短暂的香港之游早已过去,但登上太平山眺望香港夜景的情景时刻浮现眼前,那七彩辉煌的亮丽灯火,汇成光与热的洪流涌动在我的心田.香港的繁荣,东方之珠的灿烂辉煌,实在难以用笔描画,可王一桃却能把香港的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得如此深刻,他不愧是一位倾吐豪情歌盛世,直挥健笔写风云,为香港回归树碑立传的优秀诗人.在《<王一桃诗世界>自序》中,诗人说:“出了《香港火凤凰》,我意犹未尽,又出了这本《王一桃诗世界》,在第一辑《香港见证》中,就有《三赋》(《香港赋》、《明珠赋》和《紫荆赋》、《三诗》《香港传奇》、《香港史诗》和《香港放歌)》,以及热情讴歌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你,早已来香港》.这一辑,可说是整本《王一桃诗世界》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王独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又属于浪漫主义诗人群,王独清是一个贵族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追求纯诗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认为"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公式是:(情+力)+(音+色)=诗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酒与诗不断交织融汇,相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学史由此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复杂而深厚的情缘,诗与酒的完美结合,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是这种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酒与诗人的生活 历代中国大诗人与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汉代曹操“对酒当歌”(《短歌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嵇康、阮籍在沉醉中留下万言大作,唐代李白更是诗百篇皆因斗酒之功,被称为酒仙兼诗仙,张旭是“三杯草圣传”,戴叔伦则是“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到宋代,显贵晏殊也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甚至女流之辈李清照也“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酒与诗结缘.文人墨客都喜欢将喜怒哀乐之情倾倒进酒中,诗人借酒挥洒自己的豪情壮志,寄托离愁谪绪,在诗酒中寻找到精神世界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8.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9.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0.
树丫 《阅读》2005,(1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诗人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汴京,于是他跟随父亲几度漂泊流离,直到九岁才返回故乡。青年时期,诗人陆游曾师从著名诗人曾几学诗。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产量较多的一位作家,现存诗歌就有九千三百多首。他的诗风豪壮悲愤,是与唐代诗人杜甫齐名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一生中有两篇脍炙人口的写给自己儿子的诗,即“示儿诗”,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那浓浓的父子情、爱国心。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读懂陆游的父子情。《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出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一首诗。诗中…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在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建构的完善而蕴味无穷的意象世界,以便领略她不落窠臼的想象和娴熟的技巧-融会贯通不着痕迹的运用了通感、陌生化、照应、哲理隐喻以及超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并因此而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表达效果;有的尖锐且疼痛,有的浓丽而泼辣,有的虚幻而忡怔,有的轻松而智趣,有的绝望又留连,有的美丽又凄怆,有的阴森而恐怖……张爱玲借这些惨淡经营的意象轻轻巧巧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人的“内宇宙”,具有浓稠的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的宋夏战事时断时续,持续了百余年,给北宋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北宋优待士人的文官政治使文人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本着“诗言志”的传统,他们用诗歌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宋夏战事的丰富内容,诗中表现了义愤填膺的激愤之情,体现了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诗僧与僧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僧与诗人,双向渗透交互影响,是佛、儒相融的必然结果。诗为禅找到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而禅却对诗人的艺术思维、生活方式、作品风格等,发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以禅入诗,大致有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浅到深的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冬诗拔萃     
一 在中国诗歌艺苑里,描绘冬天风物的诗,如同春诗、夏诗、秋诗一样、亦呈异态,自具面目,不仅精确地揭示了冬天不同凡响的季节特征,不同地域的特殊风貌,而且在诗人主体与风物客体的碰撞与交融中,表现出诗人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新鲜独到的感受,于平常的景物中寻求到不平常的美。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云:“盂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王粲《赠蔡子笃》诗也说:“烈烈冬日,肃肃凄风,”的确,冬天一来,使人首先感到的便是它的寒冷、凛冽、荒寂、萧条。这一特点,在不少诗文画卷里被描绘得十分惨淡可怖,如陆机的《苦寒行》描写凉冬季节“北游幽朔城”时所见冰雪溪谷之景云:“凝冰  相似文献   

16.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以通俗浅近为特色.过去论者较多地着眼于梵志诗的通俗化、语体化,而对其诗的使事用典却很少论及.梵志诗“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凡已成为定论.然读梵志诗不难发现,所谓“不守经典”说并不可靠.使事用典在梵志诗中并不罕见.对此,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也无须囿于《原序》的成说再不作科学的探析.基于此,本文拟对王梵志诗的用典特色作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梵志诗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杜甫擅长写景,他对于自然景物,既十分热爱,又常常具有独特的感悟。因而.在他的笔下.往往把自然景物描写得生意盎然,富有情趣。这一特点在其陇右诗中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其陇右诗在写景方面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描写景物细腻逼真,绘形绘色,尤其是注重细部刻画.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能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二是善于以情点景,即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情与景融合为一,这样就“点活”了景物,使作品闪耀着身处逆境的诗人虽忧愁郁结却又不屈不挠的生命火花.三是写景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明丽自然的吟咏.亦有突兀峭硬的放歌,二者备具特色,同臻其妙。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