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改革开放的创新和实践就没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活的生命和发展潜力;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更大胜利的核心保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崇高的信仰,对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是确立崇高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共"十八大"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对重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并对如何提高重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列宁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新经济政策,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理解和贯彻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之一。因此,深入理解与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二者的成功经验,对于研究与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极富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属性;实践理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视野;着眼于实践理性的理论视野,实践创新是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国60年来,我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的最大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是高校“两课”教学义不言辞的义务,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简称《社建》课,更要以讲授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纵观中共党史,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功,否则就招致挫折或失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再教条的搬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它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对今天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列宁和毛泽东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现实也不可能对今天的问题作出具体回答.而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最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因此,用邓小平理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是最实事求是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社建》课的中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的最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又一光辉的页篇。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这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应有之义。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伟大力量,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合理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灵魂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践基础,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展开论述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包括根基、主干、枝干和枝叶四大部分的有机联系严密统一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1.
运用路径依赖基本理论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探讨我国女子网球职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路径依赖惯性特征,分析目前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路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以期对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改革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为其具体制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而就现时代看,理论创新与“学术腐败”,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为谁服务及如何进行利益协调,宏大的理论建构与具体制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等,应该是当前理论创新亟待厘清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研读、文献计量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搜集和整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纳并总结其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78-1996年)、发展期(1997-2008年)和成熟期(2009年-至今)。研究分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多变,各学科发展不均衡;应用研究偏多,理论探究难以深入;问题意识缺乏,学术思想创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趋势展望:聚焦研究主题,完善学科体系;坚持体育问题与方法论的融合;注重体育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深入。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资料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全运会的演进历程与阶段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全运会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新中国初期的两个发展高峰;文革时期的全面停滞;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时期的迅速发展;后奥运时期承前启后,探索创新等五个阶段.研究还提出:我国全运会将体现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评价体系;重新定位功能;构建诚信机制,加强道德建设等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和获得新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也逐渐层现出一些新问题。通过从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存在问题的诱因分析,对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而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该思想体系来源于习近平丰富的哲学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及国际视野的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体育强国、推进体育改革、体育价值、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弘扬体育文化、建设健康中国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长期坚持的指引方向与理论先导,是对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创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其主要内容充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即整体到部分的科学的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及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观、价值观、全面发展观等诸多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我国军队体育倾注了特殊而珍贵的情感,他的体育思想在军事体育的壮大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探索他的体育情结与军队体育的协调发展、军队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军队体育与军人身体素质的增强、军队体育与文化自信的提高等思想,对促进我国军事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契合了当今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体育法教学过程中的提出与实践,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性质特点,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采用研讨似的授课方式,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低谷起步,快速腾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体育理论建设的空前活跃有关。回顾中国体育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风雨历程,寻找行进的轨迹,是中国体育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本文首次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理论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指导我国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东方经验"之美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如法官出于绩效考核的考虑,会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当事人,出现"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以拖促调"等异化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让法院调解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