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教育文化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分析认为:我国体育课程选择至少存在着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核心地位、汉民族文化在行为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了非主流文化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话语权",造成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再生产,进而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速了我国非主流体育课程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断裂"。为此,必须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谋求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我国体育课程选择中的协调并存、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校园里,"非主流文化"现象变得十分突出。班主任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班级里已经形成的"非主流文化",争取做到既尊重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又引导学生形成易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班主任在对班里的各种非主流文化形式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艺术音乐在现代审美中遭遇的尴尬,同样显现在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领域中。面对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倾斜,保持专业自律成为专业声乐人的职业操守;面对多元文化的生态性与包容性,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在固守与开放中摸索构建着多元并行、和谐共生的现代格局。然而,在这种乐观的期许之外,透露出一种专业不"专"的隐忧,即高雅艺术舞台上的专业演唱与象牙塔中的专业声乐教学对文化消费、审美市场的主动或被动"妥协"——以消减自身的专业自律品格为代价。这便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的现代境遇。  相似文献   

4.
目前来说我国的一些古老的文化在现代室内装修中已经呈现一种越来越强的流行趋势,这种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装修对于我国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种变化和再现,而且也大大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一种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流行方式就是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动植物、文字内容等等作为一种装修的主要艺术手段。那么这一传统文化的运用也将适合我国国民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非主流"群体的自我建构与被建构,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条件争夺话语权,如何被炒作等问题,根据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推测其发展动向,探讨了面对"非主流"文化,成人社会的紧张情绪、"救赎"行动及其不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于自身在当今文化时代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文化时代,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国影视艺术应该充分发挥艺术形象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以建构兼具民族美学与民族社会学价值的"民族审美文化形象"为路径,肩负起建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7.
"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的产生是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漫染、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理解"雅"的审美内涵.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雅"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一产生就具有美学意义,而具有审美化的设计艺术就孕育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之中。本文站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从文化上去分析当代设计艺术,得出后现代文化转向和审美领域的外延是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完成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语中,"杜鹃鸟"一词具有的不同国俗语义,它以其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情感、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文化内涵,折射了中西方意蕴复杂的情结.  相似文献   

10.
"杨柳"(willow)在汉英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国俗语义.其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文化内涵,折射了中西方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11.
"审美情调"是在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鉴赏时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对此,应该重视客体的色彩、形状特征,以及主体的"回忆-联想"机制,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审美震撼力转化为艺术魅力,从而让"审美情调"得以缘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的审美范畴,<诗品>的"雄浑"与西方的"崇高"既相似又有所不同.两者在关于主体心质和对象特征的见解上非常接近,都强调审美主体高尚心灵和高昂激情的突出特色,都强调审美对象、审美境界时空数量的"大"和力量气势的"猛"两个侧面的形态特征;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关系上,由于哲学文化根源不同,二者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崇高"强调主客体之间激烈的对立冲突,表现为由痛感到快感的心理过程;<诗品>的"雄浑"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主客体之间是和谐、同体、共生的.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文化强国力、文化美中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强力感召下,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更应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琵琶艺术是中华音乐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乐器中又被称为"民乐之皇后",学校公共艺术课教育在引入琵琶音乐鉴赏进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挖掘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人性深度、艺术境界、思维智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感知求索能力、体察体验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梦想,抓住琵琶艺术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对学生进行琵琶音乐鉴赏的"诗意启蒙",把琵琶音乐善于营造不同审美意境、善于创造不同艺术风格、善于表现不同情感情趣、善于关照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质,作为鉴赏的关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后工业时代产物的互联网,逐渐超越了其自身的传播媒介属性,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化属性。这种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文化共性,是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文化基础,推动网络文学影视化成为媒介跨界融合的流行范式。其主要体现为"消解中心后大众文化的回归"、"主体隐退后的欲望文化建构"和"后工业文明下的深度感消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28-1331
"文化围城"现象是在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武术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文化围城"现象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文化围城"现象,使武术在发展中突破"守城",从而在发展中"进城"、"出城",让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在文化的融合中共同发展.只有如此,中华武术才能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文化适应模式是指个体面对两种不同文化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表现方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非主流文化群体都要经历文化适应。本文探究文化适应的涵义、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荆州  余静贵 《职大学报》2014,(2):54-58,107
巫文化是中国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构成。文化概念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楚文化而言,楚艺术代表物质文化,巫文化是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楚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离不开楚巫文化的研究,其思想表现形态主要有降神和通天。楚国巫文化影响下的楚艺术同中原北方地区相比风格特征迥异,其造型夸张、构成抽象、色彩繁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奇幻之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都市生活中最典型的大众文化媒体——电视的作用进行了文化学的分析。电视节目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已经不仅担负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使命,而且已经在展开一种消费文化的规训。大学生在电视节目和广告欣赏中实际上审美受到局限,进入了一种消费文化的规训。对此,我们需要相应的理论反思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正逐渐摆脱西方艺术理论影响,在艺术展现方面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将对综合材料艺术的起源和审美方向以及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