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灿君 《留学生》2011,(10):44-44
前不久爆出新闻,苹果CEO乔布斯辞职,退居幕后。乔布斯是一个商业传奇。他通过创新缔造了属于自己也改变世界的苹果神话。苹果市值在最近8年内增加了60倍,上升至2011年的3693亿美元,成为世界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逝世.乔布斯走了,苹果失去了一位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梦想家.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义了一个时代,他重新诠释了创新的意义.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者已安然睡去,而我们如此地怀念乔布斯,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愉快的体验,更在于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乔布斯:“Steve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勇于不同的想法,大胆的相信他能改变世界,而且有足够的才华来实现.”香港理工大学生设计院学生19岁的麦朗将苹果被咬的缺口改为乔布斯的头像,设计了一枚新的苹果“标志”,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苹果:第一个引诱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改变了物理界;而这第三个苹果,则掌握在乔布斯的手中。苹果,现在已然成为世界技术潮流和时尚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让人为之着迷的一个品牌。然而使苹果有着现在的辉煌的,是乔布斯。是他,使其苹果在上市的时候那14美元一股的价格,上升到现在那431美元的巅峰;是他,在苹果临近破产时力挽狂澜,帮助苹果起死回生,再次被世人所热爱。他崇尚简洁,苹果产品中简单的页面甚至连六岁小孩都可以很快的上手。我们即将走进新的学校,开始新的生活,在学习方法上或也可以有创新,而且简单,这是我要向
  乔布斯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的故事一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尽管这一故事似乎已经陈旧。一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只苹果砸醒了牛顿,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一只苹果握在乔布斯的手里,帮助我们走进了IT数码时代。看来,苹果是有"魔力"的。不过,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魔器般的"苹果",抑或应当这么说,在魔器般的"苹果"的深处到底是什么。有人这么认为,乔布斯的成功不在"苹果"本身,而在于他对着"苹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这么去"咬"?其实他"咬"的是"智慧之果",他"咬"得与众不同体现了他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远去的声音     
<正>2012年,"苹果"的创造者乔布斯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传奇般的人生随着他生命的2012,"苹果"的创造者乔布斯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传奇般的人生随着他生命的终结戛然而止,然而"苹果"的辉煌并未就此停滞——新上任的CEO秉承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心愿,他那已然远去的声音时时激励着他的队友"不安分地创造"。乔布斯一生始终坚信:"人,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于是,他用一生践行着这个信念,而他守护信念的方式很简单——创新。与其被教条所限,生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倒不如搏  相似文献   

6.
有一年,市场预测苹果将供大于求.一个聪明人却想出了一个绝招.当苹果还长在树上,他就把剪好的"喜"、"福"、"寿"等字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成熟的苹果上就留下了这些字.他的苹果就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祝福的功能而引人注目,独领风骚.来年,他的这一手别人学会了,但仍然是他的苹果卖得最火,因为他的苹果上不仅有字,而且还能激发顾客"成系列"地购买,  相似文献   

7.
苹果总裁乔布斯于2011年10月5日辞世,全球都在热议他的成长历程。透过他的成长经历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梳理一些对中国的教育具有反思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我在某大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校一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其中有一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的,于是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认为该生将圆苹果画成方形是创新。这位老师的做法也受到了该报的赞扬和鼓励,认为该教师大胆鼓励学生的创新——将圆苹果画成方苹果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削过多少个苹果了。主人总是习惯用他褪去一个又一个苹果外面鲜亮的红色。而他,也很喜欢在苹果皮和苹果肉之间灵巧地舞蹈,虽然他经常能听到苹果轻轻的啜泣声,但他从来没有讨厌过自己的工作。不过每每这时他还是会放慢自己的舞步,让苹果们没那么痛,毕竟他是把挺善良的水果刀。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们讲课,他手持一个苹果,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不断地问学生闻到了什么香味,很快,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他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接着,学生们接二连三地站起来,说自己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说他并没有闻到什么苹果的香味。这个学生名叫柏拉图。苏格拉底说,柏拉图是对的,因为他手中的苹果是一个假苹果。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