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生公民意识教育相较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公民意识教育来说,发展相对滞后,这与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并不适应。分析研究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并剖析研究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为研究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加强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公民及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的产物.公民教育是社会现代性的表征之一,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度.在我国,公民教育对现阶段和谐社会发展、社会民主环境营造及公平体系保障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30年是公民教育沉寂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公民教育复兴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未来公民教育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局面。与以往公民教育相比,公民教育重点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公民及公民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和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发展对参与这些发展的实践主体——公民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就是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建设与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教育等公民社会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教育及相关研究中,这是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进步的结果。大学教育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承担重要责任。通过阐释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态势,分析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关条件,大学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探讨我国大学如何为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开展公民教育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政治、法制、经济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产生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需要全球公民。全球公民不仅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并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全球的公平与正义、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全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权和人道主义教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公民教育作为满足这一角色转变的时代需求融入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是我国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文章从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出发,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进行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实施公民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属于人权的范畴,并与人权概念一样,其内容也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从自由权、社会权、发展权的演进中,可以看到公民教育在人权中的方向。同样,宪法也给予了公民教育的肯定地位。公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足以使其在构建公民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于玲玲 《成人教育》2014,34(9):17-22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熊子容,对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认知:公民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人,更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在原则上应注重"社会心理"、"道德训练"、"社会估值"、"社会团体"、"公民性质评价"、"民主主义"六大问题;公民教育实施方法包含有公民课程形式、公民课程设计、公民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充实人民生活,谋求社会生存,发展人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以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大同。熊子容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工程。"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在比较视野中追踪公民教育历史,可为研究公民教育的近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探明应然路径,即教育观念从"百姓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向,教育目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向培养"公民"转向,道德教育向培养"公民素养"转向,实践课程改革向融合型课程形态转向,最终为民主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16.
王彬 《华章》2007,(3):33-33
现代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公民"基础上的社会,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公民教育的概念和我国公民教育的不足,探讨公民教育的准确定位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18.
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探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韩国社会发展历程为线索,探讨了大韩民国建国以来在历史中渐次形成的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四个特征;注重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不断强化国民精神教育、突出培养公民创新精神和坚持造就民主和世界公民,指出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历程充分体现了韩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轨迹,随着韩国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变化发展,韩国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机构 ,它的公共领域的活动性质使它既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 ,又关注全部公民的教育权利与需求 ,即教育要尽可能地人性化和多元化 ,在价值取向上要尊重个人权利与人的自由发展。通过个人品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教育培养公民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