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方法采用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8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及子女独生与否维度上存在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25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相关显著,并且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探讨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恋爱幸福感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恋爱幸福感评价量表对227名大学生做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类型和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相关。(2)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临潼城区两所中学的416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家庭中其它因素发挥作用的中介。父母教养方式的具体选择和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既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和素质,也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河南省郸城县某乡镇中学的18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初中生的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以温暖理解为主,较少采用惩罚严厉. 农村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2)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76名大学生及其父母的饮食、身体活动及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同父母在体重指数(BMI)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19,P<05),而在每周平均身体活动量上无显著相关(r=08,P=17)。回归分析表明,三类教养方式对子女BMI均无直接预测作用,然而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父母与子女BMI的相关关系起间接调节作用(P<01);在子女身体活动行为方面,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导致子女的身体活动不足(P<01)。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离开家庭环境后,父母教养方式仍然对子女BMI和身体活动行为产生持续影响,父母与子女BMI方面存在相关关系。为今后在青少年肥胖干预及身体活动促进研究中纳入教养方式因素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父母作为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本研究从父亲和母亲两个视角,探讨了父亲教养方式对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提出了父亲作为亲子关系中的"最重要他人"对母亲教养方式的显著性影响和对个体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朝鲜族父母养育方式对朝鲜族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采用网络成瘾(IAD)自测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吉林省延吉市部分朝鲜族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为:朝鲜族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朝鲜族初中生的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影响,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方面没有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方面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育儿高峰期,独生父母的育儿观念和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子女为学龄前儿童的城市独生父母家庭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他们的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三方面对近十年国内有关儿童自我调节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在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尚不成熟的情势下,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差异、言语交流、兄弟姐妹数量及相互关系、同伴关系、假装游戏、父母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方面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多与儿童进行言语交流、多给儿童创造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多给儿童提供假装游戏的机会、对儿童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1.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是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儿童智能的发展、个性塑造,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动因。因此,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的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少年期,家庭教育是保证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众多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有关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的研究仍很少。就目前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来看,有六种类型:放任型、虐待型、期待型、严厉型、溺爱型和矛盾型。华东师大刘金华采用由日本学艺大学教育品川不二郞编制、台湾心理学家赖保桢修订的《父母管教态度》测验,对上海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存在期望过高、溺爱两项①。华中师大董泽芳对1991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82名选手的家庭环境进行的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物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EMBU)、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SSPS-AS)和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邯郸市和石家庄市两所初中的51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青春期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春期学生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与自立人格有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均与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均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负相关;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正相关.(2)父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能很好的预测心理健康,自立人格在拒绝否认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个性(人格)等都会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微型的社会,父母与儿童的关系是儿童能否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缩影。家庭教育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呈正相关,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个人评价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21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有显著差异;2)正常家庭子女相比于非正常家庭子女在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教养方式的同时也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的教养方式;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4)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应对方式与他们认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8.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共48个问题,可归纳为5个因子: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基本上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对四平市掌上明珠幼儿园的101名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SPSSA15.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3%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三者之间大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成人依恋的回避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惩罚、严厉II;过分干涉III;偏爱被试IV;拒绝、否认V;过度保护VI)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II;拒绝、否认II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IV;偏爱被试V)存在显著正相关;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所有因子都存在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和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对恋爱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然而成人依恋中回避因子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恋爱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深远.父母人格特征、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以期为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